昌邑半《红楼》,大美卜庄镇!

山东昌邑卜庄镇,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母的故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革命老区,华侨之乡。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评选,确定了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昌邑市卜庄镇夏店街村、姜泊村上榜,这是卜庄镇继获评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后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潍坊市共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卜庄镇是潍坊市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镇街。两个中国传统村落均在潍河岸边,将成为卜庄历史文化研学小镇的重要支撑。

夏店古街

“夏店驿真四方,中间如山岗。东有天齐与文昌,南海大士菩萨堂。西有慈云院,真武在北方,协天大帝在中央。只因无庙坐的正,百姓不受雹灾荒”。刻于古刹慈云院中的这段民谣唱述的不仅是那些寄托祥瑞之意的传奇,更是准确描绘了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千年古驿曾经的盛世美景。


夏店街东西南北各一华里长,建筑古朴、错落有致。曾有五门,皆有名胜,巍峨壮观。特别之处是站在东大门看不到西大门,站在南大门看不到北大门,成“满街有财不透气”之势。十字路口西北角为关帝庙,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奠基所建,曾留下“上店不留人,下店留人”的故事代代相传。


千年古驿,古风农商,目前尚存的清末民国时期的高规格民居建筑22座皆为商业老字号故宅。堂屋、黛瓦、青砖、白墙沉浸在古风和炊烟里,造就了夏店古街沧桑的气息,仿佛一坛老酒历久弥香。以独有的规制、古朴的民居建筑和内敛传统的砖雕衬饰,“夏店民居”作为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沧桑,一座座老宅古朴而淡定,恬静而安详,她们并没有广厦的高大雄浑,也没有闹市的灯红酒绿,她们处乱不惊,弥久愈香,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时光的质感。触摸着斑驳的墙壁,臆想着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似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穿梭,把那些远去的光阴延伸到今天的乡村记忆里。







村西有座佛家禅院慈云院,当地人称西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600余年历史,时为鲁中名刹,香火极其鼎盛。历史变迁,岁月更迭,寺院几度兴废。为恢复民间古迹,寺院于2006年5月经潍坊市民宗局批准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方得复原。如今禅院包裹在绿树繁花之间,安静地吐纳着古朴而清新的祥和之气。于蒲团静心而坐,纷扰的世俗杂念伴随着晨钟暮鼓渐归平静。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和九月二十九庙会之际,信众云集,香火鼎盛,法脉昌隆,为胶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礼佛朝圣之要地。







千年古驿、地灵人杰,石狮守护的王氏祠堂供奉着宗祖前贤,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诉说着千年古村那些时代骄子的记忆。



《白毛女》可谓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巨作,承载着一代人的永恒记忆,它的导演正是共和国电影事业先驱者——王滨。他出生于夏店街一户殷实的家庭,自幼爱好文艺。1938年在革命感召下毅然奔向圣地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讲话。王滨对艺术精益求精,他短暂的一生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四个第一”,第一部新歌剧电影《白毛女》;第一部故事片、工人阶级为主角的电影《桥》;第一部海战题材电影《怒海轻骑》;第一部神话故事片《画中人》。曾历任山东军区文化委员会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被誉为中国电影红色经典时代的开山人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人民电影的拓荒者,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旗帜,是卜庄娇子。




“只身挥枪战群奸,为国捐躯敌胆寒,潍水鸣咽万民泣,千秋俎豆悼先贤。”这是王炳亮生前战友为寄托哀思,写就的诗篇。王炳亮,又名朱兴华,自幼聪颖,好写会画,能歌善舞。求学期间与思想进步的梁辑卿结为好友,曾共赴南京参加逼蒋抗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到昌邑县风鸣书院、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将抗日爱国情怀贯穿在教学之中。后与王绍洛创建了“抗日歌剧团”,组建了“抗战歌咏队”,编印了《抗战歌曲选》,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维持会一家》等抗战剧目,在昌北广泛流传。编写的《抗日课本》是当时宣传我党主张的重要材料和讨日檄文。胶北特委工作期间任宣传部长。胶北特委机关奉命转移去胶东后王炳亮临危受命,组建中共昌潍中心县委继续战斗。忘我工作中他对同志们说:“我活着就是抗日,死了还是抗日。如果牺牲了,也要埋在抗日的土地上。”1940年1月17日,他工作途中突遭日伪军四五十人的围堵,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人生最好的年华为国捐躯,时年27岁。谱写了一曲无私无畏、报国救民、以身许党、舍生忘死的英雄颂歌。




红色文艺战线还有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的创办者——王绍洛,他与王炳亮既是同乡又是挚友。自幼爱好美术擅长木刻的王绍洛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成立左翼美术团体“MK木刻研究会”。在鲁迅先生支持鼓励下,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暴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木刻和油画。毕业回到山东后成为山东左联的发起人、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与王炳亮等人组建“抗战剧团”,排演抗战剧目鼓舞人民坚持战斗。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为加强山东的宣传文化工作,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决定创办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王绍洛临危受命出任校长,并领导筹建学校。“鲁艺”把教学和抗战紧紧相连,既是学校又是宣传队、工作队和战斗队,为发动山东各地全民抗战培育了优秀的文艺宣传人才和抗战文艺作品。







王滨,王炳亮,王绍洛,王绍朱……这些生于夏店街的革命英豪代表的是在战火纷飞时舍身忘死的革命精神,是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忘我工作的革命激情,是在炮火封锁的壕沟里风餐露宿的牺牲和奉献,是保卫“渤海走廊”畅通无阻的忠诚和担当。


姜泊古村

两面水,姜氏聚,千年村,名姜泊。古村静静地躺在潍河的怀抱中,享受着流水和时光的抚爱,因村庄两面邻水,故取名泊子,随姜姓人口繁衍,遂称“姜泊”。风光旖旎,历经沧桑的古村,人文积淀丰厚,慢慢的舒展开来,宛如一幅缩小的治乱兴衰的历史画卷。


姜泊,林木环绕,环境优美,方形村落,布局严谨,东西主街,“之”字南北路,是我国古代北方村镇建筑的活化石和典型代表。




初雪过后,菊花也收起了她的明媚娇艳,皑皑白雪似乎覆盖了这世间的所有颜色,古朴的建筑让人犯起了糊涂,若不是喇叭响起,还以为活在清末,身处民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李曹两家名躁一时,一部《红楼梦》写尽了李曹两家的兴衰荣辱。李本为姜,姜本出自姜泊,这里是李士桢、李煦父子的老家,梦回故里,此是“归处”。李煦和曹雪芹爷爷曹寅自小为康熙帝伴读,凭借与康熙帝的特殊关系,成年后两人分别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李曹家两家还结为亲家,李煦之妹即为曹寅之妻,因此姜泊是曹雪芹奶奶的娘家。李曹两家名躁一时,但因宫斗,招致横祸,家道败落。目睹了家族从兴盛到败落的曹雪芹把李家和曹家的兴衰荣辱史写成了名著《红楼梦》。俗有“苏州李氏半红楼”之称,我们称“昌邑姜家半红楼”亦不为过。







李士桢为《昌邑姜氏族谱》初稿作序,而他的儿子李煦和他的大堂弟姜卓共同完成了《昌邑姜氏族谱》的修订稿。



李煦出任苏州织造30年,先后四次办理康熙帝南巡接驾事宜,被奉加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衔和光禄大夫。



上图为《竹村居士小照》和《李煦四季行乐图》这两幅图描写的都是李煦外出游玩的场景。

《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史太君贾母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妻子。茧绸是昌邑特产,李煦的320封家信中多次提到了昌邑茧绸。《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王熙风送她的礼物中也多次提到了昌邑茧绸。





时至清末,姜泊诞生了近代工商业世家——“五大功”家族。清嘉庆初年汝顺、汝孝兄弟因生活所迫,踏上了闯关东的艰辛之路,由起初走街串巷叫卖绑腿布起家,从聚成发烧锅到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从弟兄二人发展至濯汶浴治汾五大商号,正如民谣所唱:“进了五大功,上有绫罗绸缎,下有油盐酱蒜”。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五大功”家族把目光投向了金融业,从最初的“功成当”到“功成玉钱庄”,再到与乔致庸日升昌票号、北京的四大恒、上海的浙绍公所并称的全国四大钱庄,后来成为民国四大民营银行之一——功成银行,盛极一时。











清代末年,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繁华阶段。“五大功”家族凭借之前积累的雄厚资本投入到“昌邑茧绸”的经营中来。在“五大功”的带领下,昌邑普通百姓掀起了出洋销售茧绸的热潮,他们把昌邑茧绸销遍了全世界,昌邑也因此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五大功”家族也因兴旺的丝织产业成为近代工商业之翘楚,他们的绸布庄开遍了全国各地,成为推动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力量。






革命烽火的年代,千年古村亦是展现了它的底蕴和担当。凭借依水而建优越位置,成为了战斗的大后方。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所在地,姜泊人民倾其所有,战斗到底。正如歌中所唱“最后的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男儿送上战场”。人民把自家民房贡献出来作医疗室和手术室,孩子机智斗日寇,母亲亲自把三个儿子送上战场……,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感天动地,古村人民所展示出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让人敬佩。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姜氏家训伴随着“吱呀”的推门声隐入斑驳的木门,木质的钱柜曾经装载着“五大功”家族的银两颠簸在归家的旅程,柜屋里隐约响起账房先生“噼里啪啦”拨弄算盘的声响,正厅里充斥着长辈教育后生的厉声,晚辈儿的媳妇们正等着给祖母梳头……


























雪花飘飘洒洒,覆满了整座“小洋楼”,这座百年老宅,现在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诉说着古村的悠悠岁月,讲述着“五大功”家族的辉煌,回忆着烽火年代的艰辛;又像是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等待着她的情郎,携手迈向新的明天……



大美卜庄



2016年初,卜庄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立了“建设大美卜庄,造福侨乡百姓”的总体工作思路。在人文美方面,通过深度挖掘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对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推进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打造融合历史文化、红色记忆、农耕文明、乡村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等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贯彻学术引领、还原史实的原则,深度挖掘潍河沿线历史内涵,建设卜庄历史文化研学小镇。打造了昌邑市第一个村史馆——姜泊村史馆;打造了“一线七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峻青文学艺术馆,王滨电影艺术馆,中共昌潍中心县委旧址、王炳亮事迹陈列馆,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旧址,中共胶北特委旧址,保卫“渤海走廊”斗争史馆、中共昌邑县委旧址、张智忠故居,马疃革命烈士陵园;利用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村落的道路、绿化、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牌坊、观景湾塘、环村旅游路增加了古村旅游景观;改造历史建筑,建设“归处”、“潇湘馆”民宿、“石头记”农家乐餐厅、枫露茶舍丰富了服务项目;引进高端高尔夫球果岭草坪项目、潍河生态森林公园充实了乡村振兴业态。2015年姜泊村、夏店街村被列入《山东省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名录》。2016年姜泊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2017年姜泊村获评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文明村、潍坊市旅游标杆示范村,夏店街村获评山东省传统村落。2018年卜庄镇获评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夏店街村、姜泊村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既是对我们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设大美卜庄造福侨乡百姓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抢抓机遇加快卜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卜庄镇将以夏店街村、姜泊村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实际,做大做强历史文化研学小镇、山东梨枣田园综合体、食品小镇、华侨文化旅游区四大片区,带动卜庄全面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昌邑样板”展现卜庄担当、贡献卜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