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这是弘一法师为人处世的心理箴言。

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还是在僧的弘一法师,无论何种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不知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身处何职,何种身份,他们总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风景。

这就有赖于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自古以来,为人处世之道,都是圣人们精于讨论的话题。

道家开山鼻祖老子的言论,更是这一话题的经典。

在老子的传世语录里,有这样三句箴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三大智慧:

谨言、慎行、不争。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智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想要搭建稳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离和分寸。

言语,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不是攻击他人的利器,所以,说出的话要再三谨慎。

孔子到东周观光时,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庙。

参观时,他看见一座铜铸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扎了三道封条,背后还刻有铭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就是告诫人们: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败……

于是,孔子便对弟子讲:

年轻人要记住!这些话很中肯,而且很有说服力,要谨防祸从口出。

这就是著名的三缄其口的故事。

说话,不逞一时口舌。

张口前,先考虑一下,该不该说,能不能说,怎么说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前几日,朋友谈起她的一个相亲对象,她说:“我从没见过如此口无遮拦的人。”

朋友是名装修设计师,男方得知朋友的职业后,就对朋友指点了起来,一开始朋友还能淡定以对。

当他说到:“你知道吗?木地板可不只是用木头做的,还有用陶瓷做的呢。”

朋友不禁迷茫地说:“那不是仿木地板纹理的瓷砖吗?”

男子洋洋得意地说:“这是国家标准里规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给你找出条文来,你别不信。”

朋友闷闷的“哦”了一声,没有计较。

谁知男方更起劲了,他妄言道:“说你们这些读书的大学生什么都不懂,你们还不信,真以为上学能学到什么呢,其实啥也不会。”

朋友一向好脾气,这次却差点炸了毛。

在男子夸夸其谈半小时后,朋友告诉男子两人不合适。

后来,男子跑到介绍人那里大发牢骚,说他都不嫌弃我朋友,我朋友却那么多事。

虽然男子让人哭笑不得,但他不懂分寸,还自以为是的言论,真是让人不敢苟同。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俗语说,祸从口出。

口无遮拦的人,不谨慎言语,往往招惹是非,反而显得愚昧。

李白的诗句里,有这么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雨落下不能回天,水泼出无法收回。

为人处世就应当谨慎言语,否则覆水难收。

让言语为己所用,不出言不逊,谨慎言语的人,才是为人处世智者。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为人们所敬仰。

言行换来的尊敬,可以说趋于外表;而亲身力行获得的敬仰,则是发自内心的。

会说漂亮话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东汉时,杨震升迁为荆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经过昌邑,他的门生昌邑县令王密便前来拜访他。

相谈甚欢之后,王密却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要相赠于他。

杨震大为震惊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懂杨震的责备之意,便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后来,王密对杨震更是敬仰。

杨震“暮夜却金”的行为,被世人所称赞,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不因无人知晓,而放肆自己的行为;不为他人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这样的人着实令人敬佩。

慎行之人行事,即使无人监督,也会恪守规则和秩序。

海天一线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单位有位看门的大爷,他待人总是和蔼可亲,好像每一个人都似他的亲朋好友般。

大爷还负责单位的伙食,有一次,一位卖菜的阿姨,不小心多放了一包菜。

于是,大爷便向大家寻求帮助,一定要找到这位阿姨,把菜钱给她。

我们都想:“这点小钱不用那么认真吧!也许卖菜的也没放在心上呢。”

有位同事开玩笑道:“大爷,你就当赚了一包菜不是好事吗?”

大爷却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我更不会因公徇私。”

终于,还是找到了那位卖菜的阿姨,她就是单位附近的菜农。

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丢了一包菜,还能被人追着把钱还回来,感动之际,声音竟有些沙哑。

后来,我们知道大爷是单位大老板的父亲,不禁对他的行为更加佩服。

懂得慎行的人,不是独善其身。

他们不仅坚守自己的道义底限,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可以说是检验一个人品德最好的验证。

潘岳的《藉田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树要想茂盛,得干直、根深;做事要想好结果,就得先谨慎行为。

慎行,可以说是人行走世间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就能不争斗而取得胜利。

不争,为大道之道,为自然本源。

不争,在《老子》的言论中共出现 8 次,可以说是老子语录的精髓。

不管是利益之争,还是名誉之争,争必定皆有损伤,不争才是大智慧。

战国时候,赵国要攻打燕国,燕国便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

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当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之际,被一位渔翁发现了,毫不费力的将它们捉住。

燕、赵之争,却让秦国得利。

惠王一听,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着实不划算。

不争而争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不争而争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争,他为人清廉不为己争半分名利;而争,他用性命为天下人争得生存。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后悔。

他散尽家产,为后代谋生,最后,连自己上任颍州的盘缠都不够,而死于半途,却毫无怨言。

也许,你会觉得他的不争,并没有让他有所获。然而,他的为人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裔孙范希荣,与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为范仲淹后代,劫匪便说:“分文不取。”

他的十二代嫡孙范文从,忤逆圣旨,要被斩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后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从劫匪到帝王,都为他所折服,为天下人所敬仰,这难道不是不争而得吗?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无数世人

《诫子书》有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不争而争,才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

用不争的智慧,做好自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你身边是否还有这样一类人,无论他做什么,都令人心生反感。

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别把余生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学会谨言,懂得慎行,于世不争,好好度过这一生。

学会把语言变的干净,懂得行事有原则,其余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后都会有。

大道至简,把老子的这三句为人处世的箴言送给每一位读者。

与君共勉,愿你不虚这一世修行。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