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這是弘一法師為人處世的心理箴言。

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還是在僧的弘一法師,無論何種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不知你是否發現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不管他身處何職,何種身份,他們總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風景。

這就有賴於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自古以來,為人處世之道,都是聖人們精於討論的話題。

道家開山鼻祖老子的言論,更是這一話題的經典。

在老子的傳世語錄裡,有這樣三句箴言,道出了為人處世的三大智慧:

謹言、慎行、不爭。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聰明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智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樑,想要搭建穩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離和分寸。

言語,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不是攻擊他人的利器,所以,說出的話要再三謹慎。

孔子到東周觀光時,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廟。

參觀時,他看見一座銅鑄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紮了三道封條,背後還刻有銘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就是告誡人們:這是古代說話非常謹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敗……

於是,孔子便對弟子講:

年輕人要記住!這些話很中肯,而且很有說服力,要謹防禍從口出。

這就是著名的三緘其口的故事。

說話,不逞一時口舌。

張口前,先考慮一下,該不該說,能不能說,怎麼說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前幾日,朋友談起她的一個相親對象,她說:“我從沒見過如此口無遮攔的人。”

朋友是名裝修設計師,男方得知朋友的職業後,就對朋友指點了起來,一開始朋友還能淡定以對。

當他說到:“你知道嗎?木地板可不只是用木頭做的,還有用陶瓷做的呢。”

朋友不禁迷茫地說:“那不是仿木地板紋理的瓷磚嗎?”

男子洋洋得意地說:“這是國家標準裡規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給你找出條文來,你別不信。”

朋友悶悶的“哦”了一聲,沒有計較。

誰知男方更起勁了,他妄言道:“說你們這些讀書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懂,你們還不信,真以為上學能學到什麼呢,其實啥也不會。”

朋友一向好脾氣,這次卻差點炸了毛。

在男子誇誇其談半小時後,朋友告訴男子兩人不合適。

後來,男子跑到介紹人那裡大發牢騷,說他都不嫌棄我朋友,我朋友卻那麼多事。

雖然男子讓人哭笑不得,但他不懂分寸,還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讓人不敢苟同。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俗語說,禍從口出。

口無遮攔的人,不謹慎言語,往往招惹是非,反而顯得愚昧。

李白的詩句裡,有這麼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雨落下不能迴天,水潑出無法收回。

為人處世就應當謹慎言語,否則覆水難收。

讓言語為己所用,不出言不遜,謹慎言語的人,才是為人處世智者。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為人們所敬仰。

言行換來的尊敬,可以說趨於外表;而親身力行獲得的敬仰,則是發自內心的。

會說漂亮話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東漢時,楊震升遷為荊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經過昌邑,他的門生昌邑縣令王密便前來拜訪他。

相談甚歡之後,王密卻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要相贈於他。

楊震大為震驚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懂楊震的責備之意,便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卻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後來,王密對楊震更是敬仰。

楊震“暮夜卻金”的行為,被世人所稱讚,後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不因無人知曉,而放肆自己的行為;不為他人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舉止,這樣的人著實令人敬佩。

慎行之人行事,即使無人監督,也會恪守規則和秩序。

海天一線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單位有位看門的大爺,他待人總是和藹可親,好像每一個人都似他的親朋好友般。

大爺還負責單位的伙食,有一次,一位賣菜的阿姨,不小心多放了一包菜。

於是,大爺便向大家尋求幫助,一定要找到這位阿姨,把菜錢給她。

我們都想:“這點小錢不用那麼認真吧!也許賣菜的也沒放在心上呢。”

有位同事開玩笑道:“大爺,你就當賺了一包菜不是好事嗎?”

大爺卻說:“大家賺錢都不容易,風裡來雨裡去的,我更不會因公徇私。”

終於,還是找到了那位賣菜的阿姨,她就是單位附近的菜農。

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丟了一包菜,還能被人追著把錢還回來,感動之際,聲音竟有些沙啞。

後來,我們知道大爺是單位大老闆的父親,不禁對他的行為更加佩服。

懂得慎行的人,不是獨善其身。

他們不僅堅守自己的道義底限,也為他人的利益著想,可以說是檢驗一個人品德最好的驗證。

潘岳的《藉田賦》中有這麼一句話:“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後者慎其先。”

樹要想茂盛,得幹直、根深;做事要想好結果,就得先謹慎行為。

慎行,可以說是人行走世間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就能不爭鬥而取得勝利。

不爭,為大道之道,為自然本源。

不爭,在《老子》的言論中共出現 8 次,可以說是老子語錄的精髓。

不管是利益之爭,還是名譽之爭,爭必定皆有損傷,不爭才是大智慧。

戰國時候,趙國要攻打燕國,燕國便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

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

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

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當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一位漁翁發現了,毫不費力的將它們捉住。

燕、趙之爭,卻讓秦國得利。

惠王一聽,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著實不划算。

不爭而爭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不爭而爭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爭,他為人清廉不為己爭半分名利;而爭,他用性命為天下人爭得生存。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後悔。

他散盡家產,為後代謀生,最後,連自己上任潁州的盤纏都不夠,而死於半途,卻毫無怨言。

也許,你會覺得他的不爭,並沒有讓他有所獲。然而,他的為人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敬仰。

他的裔孫範希榮,與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為范仲淹後代,劫匪便說:“分文不取。”

他的十二代嫡孫範文從,忤逆聖旨,要被斬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後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從劫匪到帝王,都為他所折服,為天下人所敬仰,這難道不是不爭而得嗎?

老子三大智慧,警醒無數世人

《誡子書》有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不爭而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

用不爭的智慧,做好自己。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法國詩人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你身邊是否還有這樣一類人,無論他做什麼,都令人心生反感。

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別把餘生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學會謹言,懂得慎行,於世不爭,好好度過這一生。

學會把語言變的乾淨,懂得行事有原則,其餘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後都會有。

大道至簡,把老子的這三句為人處世的箴言送給每一位讀者。

與君共勉,願你不虛這一世修行。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