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省錢電影,卻好到一秒都捨不得眨眼

拍電影,很燒錢。

少說幾千萬,動輒幾個億。

不過,有一個類型很省錢,密室電影

只需一個封閉空間,就能省掉所有外景成本。

像河正宇的《恐怖直播》、「死侍」瑞恩·雷諾茲的《活埋》,都是最逼仄的空間內,上演一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全片只有一具棺材的《活埋》

而今天魚叔要介紹的,也是一部密室電影。

它僅用一部電話,就呈現了一場扣人心絃的懸案。

魚叔在此欽定,這就是去年省錢的電影——

《罪人》

Den skyldige

這是今年丹麥提交的「申奧片」。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 99%

在今年的歐洲電影獎上,提名了最佳男主、最佳編劇和費比西發現獎;

並獲得了「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的「五佳外語片」。

在公佈不久的豆瓣 2018 年度電影榜單中,也入圍了「年度冷門佳片」。

作為懸疑片,故事極其引人入勝

一切要從一通電話講起。

阿斯格,原本是哥本哈根的巡警,因受到處分而被調入報警中心,成為了一名接線員。

每天的日常就是接聽永無止境的報警電話,不過基本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某天,臨近下班時分,一通詭異的電話接入了阿斯格的線路,對方是一位名叫伊本的女人。

然而,伊本的口吻聽起來並不像是在報警,彷彿是在與自己的孩子對話。

“媽媽出去兜個風好嗎”

儘管這看起來像是惡作劇,但阿斯格敏銳地意識到,伊本其實是不想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在報警。

她很可能被綁架了

一通暗語交流下來,阿斯格得知伊本正在一輛朝北方行駛的白色麵包車上。

但目的地和車牌號均不詳。

在電話被綁架者強行掛斷後,阿斯格迅速通知總部,請求派出警力尋找嫌疑目標。

隨後,他又撥通了伊本家中的號碼,是個小女孩接的電話。

她是伊本的小女兒,聲稱看到媽媽被爸爸很憤怒地帶走,非常擔心媽媽的生命安全。

而她和一歲大的弟弟奧利弗被單獨留在了家裡。

為了確保兩個孩子的安全,阿斯格又派了兩名警員趕往伊本的住宅。

令人震驚的是,當巡警到達現場時,發現小嬰兒奧利弗已被開膛破肚,死狀相當悽慘

怒火中燒的阿斯格發誓要抓住兇手,救出受害者。

他不顧上級的勸阻,也不管什麼權限和流程,直接一通電話就讓自己的朋友去搜查嫌犯丈夫的家。

甚至開始指揮伊本如何逃跑……

剛才魚叔敘述了這麼多劇情,相信大家在閱讀過程中已經腦補了:接線員辦公室、高速公路、巡警辦事處、伊本的家、丈夫的家等各色場景。

想象了伊本如何歇斯底里、驚慌失措,被開膛破肚的小奧利弗場面如何血腥。

但這些畫面在影片中其實都沒有出現

從頭到尾,都只有男主角對著電話演獨角戲,偶爾出鏡的同事也只是作為背景牆點綴罷了。

這恰恰也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用最精簡的場景,提供給觀眾最豐富和寬闊的想象空間

據資料顯示,整部片子只花了 13 天就完成了所有拍攝,堪稱年度最高效也最省錢電影

此類「密室電影」,最關鍵的就是看劇本和演技。

瑞典男演員雅各布·克德格恩的演技無可指摘,情緒起落都拿捏地非常好,撐起了整部戲;

而本片的劇情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劇透警告!!!)

就在阿斯格覺得自己要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時候,真相發生了 180 度的大逆轉——

伊本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她才是殺死孩子的兇手

而所謂的「綁架」,不過是絕望的丈夫要將她強行送往精神病院,以避免更多慘劇的發生。

阿斯格最終發現,自己的追兇之路,原來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正如《迷霧》中那個因魯莽逞英雄,而害死家人好友的一根筋主角。

如果這只是一個關於誤會的故事,那我們會說,劇情設計得不錯;

真正能撐得起 99% 好評的,是這場綁架烏龍背後,還隱藏了一條關於主角的人物暗線。

片名「罪人」,不是失手殺死自己孩子的伊本,因為她製造的傷害並不是故意的,屬於精神性疾病範疇;

真正的罪人,是我們的主角,接線員阿斯格

與其說他嫉惡如仇,不如說是一位帶有偏見的人。

作為一名警察,他缺乏最基本的職業素質。

當遇事不順心時,會將怨氣撒在可憐的報警者身上;

只因小女孩含糊不清的描述,就武斷地將丈夫視為殺人兇手。

即便是與丈夫接通電話後,他也並沒有要聽對方解釋的意思,而是兇狠地咒罵道:

“你他媽的應該被槍決。”

更可怕的是,他當初正是因為這種極端的性格遭到處分,最終調任接線員的。

在影片最後,阿斯克當著辦公室裡所有同事的面,說出了自己受處分的真正原因。

他在幾個月前的辦案過程中,只因為看不慣某些犯罪行為,而擅自開槍,擊殺了一名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並謊稱自己是

正當防衛

阿斯克認為這些青年,是社會的寄生蟲,在他的眼中,寄生蟲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值得被憐憫。

所以即使得知了真相,他依舊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在逼問當事人丈夫,為什麼不早點報警,警方和政府會幫助你的。

電話另一頭的剽悍男子,帶著哭腔向他嘶吼道:

“沒有人會幫我們,我已經試過了,醫生、律師、市政府,誰都不會幫我。”

像阿斯克這樣懷抱偏見,對他人的苦難想當然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也許有人還記得,在去年年末,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謀殺案

一位 83 歲老母親,殺害了 46 歲的智障兒子。

她照顧了孩子大半輩子,如今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隨時可能離世,只能在有生之年先幫兒子結束痛苦。

在判決書都稱其“雖觸犯法律構成犯罪,但其悲可憫,其情可宥”的情況下,仍有不少暴躁的網民,質問她為何不將兒子送往福利院。

原因很簡單,飽經世故的老人明白,福利院裡的受助者們缺衣少食,只有領導來巡查時才能吃上幾頓好的。

像兒子這種智力缺陷患者,更會遭受無盡的欺辱與毆打。

在走訪了附近多家福利院無果後,老人才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並在忍痛殺害兒子後自首。

可某些未曾為人父母的年輕網民,根本理解不了被告人的痛苦,在相關新聞下對其進行侮辱謾罵。

類似的,2016 年,甘肅一家六口因極度貧困,而集體服毒自殺

一群「明察秋毫」的雲偵探們,又抓住受害者家中孩子太多、有錢買藥等「疑點」進行批判。

更有甚者,不惜搬出自家長輩的經歷,與其進行不對等的比較。

似乎在他們的思維中,低保被取消、孩子上學遭拒、全家蝸居在10平米的危房中,是眨眨眼就能克服的困難。

生死大事尚不能被理解,更何況這件小小的綁架案呢?

回到電影世界中,《十二怒漢》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名作,就是因為它以最形象而又最質樸的方式,來展現人類文明中共有的,理性與偏見的戰爭。

而不論在何種文化中,理性總是最後的贏家,也最符合人性的本質

可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無良媒體日益猖獗的時代,缺乏思考能力的大眾,就如秋季的枯草原。

只要有一人煽風點火,便會焮天鑠地,一發不可收拾。

早在半個世紀前,美國作家哈珀·李,就通過名作《殺死一隻知更鳥》,道出了這個即將被輿論與信息控制的社會中,最基本的一條原則:

你永遠都不會理解一個人,除非你從他的角度去看問題,除非你走進他的心裡面去。

放下偏見吧,否則我們都將成為人性的罪人。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