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得快”引发的血案——河南女大学生自缢事件的深度反思

2019年1月1日,河南理工大学新校区宿舍,22岁的大四女生小苗用围巾悬吊于上铺,而后自缢身亡,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大学生在几乎最好的年纪,亲手断送了自己漫长的人生,留给人们无尽的哀悼......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意外

1月7日上午,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已经赶到焦作处理善后事宜的小苗家属。

母亲冯女士称,当天下午辅导员给她匆忙的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里并未说明有何急事,而是让其家属赶快来学校一趟。当晚,校方人员告诉他们:小苗已经死亡,现在就躺在殡仪馆里。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苗的家属倍感意外,其父母伤心欲绝,至今仍不敢相信。

根据焦作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办案民警等多方告知,小苗家属最终才得知事情的真相:1月1日上午10点左右,小苗在位于河南理工大学梅园2号楼的宿舍下铺自缢身亡,随后才由同舍室友发现通知校方并报警。

在与其家人的交谈中,记者得知:1996年出生的小苗,目前在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读,在校内既是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又是主席团成员,从小品学兼优,性格开朗,家人之前从未发现过轻生迹象。

据小苗男友所说,她一直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女生,曾将自己获得的5000元奖学金资助给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

而如今,面对其突然的辞世,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不解,究竟是何原因逼迫这样一个花季少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呢?

学校把断送前途当作处罚

“我受不了周围嘲笑的眼光”小苗在其手机备忘录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而这也成为了她最后的遗言。

事情还要从2017年6月21日的那场火灾说起,当时小苗在宿舍使用“热得快”进行烧水,不料发生意外引起失火,几经扑灭后火势复燃,最终烧毁了整间宿舍,同时也波及了相邻宿舍。

事后,学校不仅公开在大会上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而且还取消了其考研资格,剥夺了入党的权力,甚至连学位证也不予发放,而实际上对于同学以及校方的损失,小苗家人已拿出6万元予以赔偿,甚至对整栋楼受损的墙壁进行了重新整修。

尽管家人不断的对其进行安慰开导,但在小苗眼里这样的处罚无异使断送了她全部的前程。

面对小苗自杀的悲剧,校方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愿出15万算作人道主义补偿了解此事。因其家人表示无法接受,最终无果。

而对于其所谓的“人道主义补偿”的说法,笔者同样觉得不能接受。

教育——是惩?是容?

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人的一生就在教导与惩戒中度过。

人,因无知而受教,因犯错而受罚。

教育与惩罚时常捆绑在一起,成了两个如影随形的兄弟。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严谨而苛刻,我国封建时代,“朴作教刑”的思想就将体罚应用到了教育层面,并逐渐形成一种指导思想,宋儒再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绝对论调,经过历代的传诵,绵延至今。

体罚这种苛刻的教育形式最终被文明的时代所逐渐取缔和淘汰,但失格的处罚却变相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2003年4月12日,中午时分,位于渝中区华一路41号的重庆实验学校一女生因迟到受到其班主任严重侮辱而跳楼自杀身亡。

据事后在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回忆,班主任老师把该女生叫到办公室后整整侮辱了近1个小时。她先是用木棍打丁小婷,接着又开始辱骂:“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不少尖酸刻薄的语言从一个人民教师的口中连珠似地吐出,这个只有15岁的少女的自尊受到了极大伤害。

再回到今天的事件当中,作为成年人的小苗因意外导致学校火灾,对于学校而言这的确是应该严肃教育的,但学校却不以普及消防知识的手段去善后,而过度的摧残学生的前途,企图以此制止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一行为更像是报复与威胁!

教育——是惩?是容?更像是一个绝佳的辩题,选择哪个都是偏见,争论之间又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育人因何变成了杀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最新闹得火热的事件。

2018年12月中旬,各大网站纷纷爆出一则学生打老师的视频,视频中一中年男子在路上拦住了骑电动车的自己的初中老师,并狠扇了其数个耳光。

究其原因,当事人发表声明解释道:为什么要打老师呢?因为当初他曾经欺负我家里没钱没权,将我踩在脚底连踹几十脚,践踏了我的尊严,使我心灵受到伤害。

这件事虽不能以偏概全否认所有老师的师德,毕竟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勤勤恳恳数十年循循善诱的可敬恩师,但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某些错误而残酷的教育手段。

意外失火,说是意外,却不能否能当事人的责任。学生有错,罪不至死,学校粗暴而无情的处罚方式更像是古罗马竞技场互作抵抗的角斗士,你伤害了我,我就把长矛刺进你的胸膛。这种行为,不但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反而玷污了宽容博爱的师德。

育人因何变成杀人?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下的教育在物欲纵横的今天丧失了爱的初心。精神上的压迫似乎变成了告诫的最好方式,学子的性命更是无关紧要。

写在最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最后我竟不知道这是在形容谁?

你大可以随意翻阅把它当作饭后谈资,

因为这样的事从来不会发生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