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好,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吗?每次考不好都没关系吗?

图片源自东方IC

昨天晚上看了西瓜视频每周六20:00播出的《考不好,没关系?》,感慨良多。由心写出一篇

早上,看到有网友留言:真的没关系吗?每次考不好都没关系吗?

是啊,平心而论,“考不好,没关系?”更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方法,并非最终想要的结果吧!

仔细想了想,把“考不好,没关系?”总结为几种情况来分析,可能会更现实一些吧。

图片源自东方IC

【面对考试,准备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重要】

考试,不过就是对一段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总结与考核。所以,面对考试,与其强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如仔细观察孩子在考试之前的各种准备过程。

这个准备的过程,可能还是会需要家长的帮助。

比如教给孩子归纳法,让他知道对这个学习段内的知识做一个综合的梳理;

教给孩子分类法,让他能够把这个学习段内的不同学科知识有条不紊的分类记忆;

教给孩子错题法,让他能够把学习段内的错误做统一规整和复习、以及不断练习;

教给孩子思维导图,让他能够把一个学习段内的知识融会贯通,倘若能够触类旁通更好;

……

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复习方法,并且在不断地整理、归纳、调整、复习着学期内的知识点,那么孩子就是认真的,有进步的。

假若依旧是“考不好”,还真的可以“没关系”!

图片源自东方IC

【面对成绩,家长表现出的态度比成绩本身重要】

在我还做教师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好玩的情况。

当时都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才发卷子,所以家长是第一时间拿到孩子的考卷。然后家长就会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拿到孩子的卷子之后,大致瞄一眼分数,然后开始详细的看孩子卷子上的内容,尤其是错误的地方;

另一种是拿到孩子的卷子之后,认真的看着孩子的分数,点头或摇头,然后开始左顾右盼,和相邻的家长交流分数。

你会是那种家长呢?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是正常的反应,也无可厚非。但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想要望子成龙,父母就必须要学会冷静分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到达成材的彼岸。不是吗?

与其感叹孩子的分数,不如和孩子一起把试卷失分的原因分析要透,有的放矢的调整和改变。作为家长,对孩子优点、缺点、心理、生理等要经常不断地观察细考。

只有从孩子的特点、兴趣出发,扬长避短确定目标,才能使孩子学有所成。

昨天《考不好,没关系》的节目中,还出现了两种家长教育观点的对立:

棍棒出孝子VS不打不骂赏识教育。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是绝对的,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中可以并行。

“棍棒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一以贯之的棍棒教育,易造成孩子紧张、恐惧、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习惯。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当孩子有了错误时要心平气和耐心教育,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赏识教育”也不仅仅是“护短”。护短的结果,则是越护越短。如果父母在“疼爱”孩子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缺点,甚至对老师的批评也横加指责,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孩子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不良心理品质。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有成绩表扬鼓励,有缺点批评教育,宽严有度,刚柔兼济,恩威并重。

要知道,当家长说“考不好,没关系”的时候,孩子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你是发自肺腑还是言不由衷。

图片源自东方IC

【面对成败,孩子的想法做法决定以后成败的走向】

但凡有比赛、考试,都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奥运赛事国际风云,也是这样的结果罢了。所以,孩子的一场考试,本就对他的人生和未来决定不了什么,只是现阶段中的一个结果的体现罢了。

但是面对成败,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就比较重要了。

考得好的孩子,喜形于色;考得差的孩子,垂头丧气;偶尔失利的孩子,悲痛欲绝……这些情绪都是允许的,也都是孩子的正常反应。

作为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在这个方面过多的指责什么。能够“共情”最好,做不到“共情”,也不要火上浇油或者热嘲冷讽。

可是情绪过后,孩子要怎么做?

能够快速的摆脱成败得失的情绪,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还是长久的沉浸在考试的成败中,无法平复自己?

此时此刻,正是教会孩子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最佳时刻。

胜不骄败不馁,是古训,也是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达到的境界。尤其是败不馁,更是如今“挫折教育”的根本体现。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孩子考试的时候手机被老师收走了,考完试就直接自杀了。“生命诚可贵”,对于孩子来讲,似乎完全没有概念。

还有的孩子,面对挫折整个人就变了,手足无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就是没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真的让人扼腕!

不妨真诚地告诉孩子:考不好,真的没关系!能够重新来过就好!

图片源自东方IC

【面对考不好,准确分析出是偶尔失利,还是节节败退更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同样面对考不好,家长需要准确的判断、分析出孩子是偶然的失利,还是最近这段时间学习或者心理出现了某些问题,导致他正在节节败退。

这个分析很重要。

偶然的失利,对于孩子来讲,心理上的打击可能会更大一些,需要家长及时的安慰和鼓励;但是就孩子长久的学习生涯来讲,还真的“没关系”。

倘若是节节败退,家长就需要立即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因为一次、两次的考不好,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决定什么;但一直的考不好,一定是学习方法或者孩子心理出了问题。这时再说“考不好,没关系”,未免有些言不由衷,是真的“有关系”了,需要立即调整。

每个班里有那么一两个孩子,真的属于被完全放弃型的孩子。成绩一直是垫底儿的,关键在于,这种垫底儿,再加上个人的其他习惯不好,就会导致班里的孩子都不想和他在一起玩耍、学习。

如果说刚入学的时候,面对现状孩子还比较沮丧,小学几年下来,孩子就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虽然成绩真的不能代表孩子的未来,但是倘若因为成绩而影响了孩子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就真的是好可惜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罢了。但培养、浇灌、呵护的责任,主要在于家长。不是吗?

而考的好不好,作为一种反馈,在家长心中自然是要“有关系”!

图片源自东方IC

【面对家庭教育,父母都不缺席才是最好】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而不仅仅是爸爸或者妈妈。

现在社会压力比较大,很多家庭可能会采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妈妈身上。

其实,这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尤其是男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讨论教育的原则,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每天工作之余,父母一定要腾出时间来参加到孩子的学习、游戏、生活中来。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

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与孩子聊天,是作为父母的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家长。而对父母来讲,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此,当孩子与家长谈话时,父母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尤其是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孩子也能够在心中确信:我不知孤单的,我有温暖的家庭,永远爱我的爸爸妈妈!

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前进的勇气!这样对于孩子来讲,“考不好”,才会“没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