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利用遠超於其他動物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編制出了一張巨大的意義之網,在這張網中,人類更便於互相協作、互相理解,而一些虛擬存在的組織和社團,被賦予了它特有的意義,比如國家、企業、社會團體,所以,世界之所以是這樣的世界,更多的是因為,智人給這個世界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動物世界存在雙重現實,一方面他們很熟悉客觀實體,比如樹木、山川、河流;另一方面,他們同樣清楚自己的主觀體驗,比如恐懼、興奮或者慾望。但是智人相比較起來,則多了一重現實,智人的世界還有各種關於金錢、神、國家和公司的虛構故事。
隨著歷史的逐漸展開,神、國家和公司的影響不斷增長,而樹木、恐懼、慾望則被弱化。樹木會被砍伐,恐懼會被削弱,慾望會被轉化,但是宗教、國家、公司卻一步步走上歷史的中心。
人類認為自己創造了歷史,但歷史其實是圍繞著各種虛構故事展開的。單一人類個體的基本能力,並沒有多大改變,甚至在不斷衰退。但虛構故事的力量在增強,不斷推動著歷史的進程。
從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智人開始談論只存在於人類想象之中的事情。這在接下來的數萬年中,促進了幾百、幾千甚至幾萬人的合作。
大約1.2萬年前,農業革命拉開序幕,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來擴大並強化人際網絡。而這時,農民深信諸神的故事。因此,大約6000年前的蘇美爾文化中,城市逐漸形成,神廟在當時,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樞紐。
在蘇美爾文化中,諸神的功能,類似於現在的品牌和公司。在當時的古城中,神是個法律實體,能擁有田地和奴隸、發放和接受貸款,支付薪資以及建造水壩和開築運河。
隨著神積累的財富和權力越來越多,為神搭理這些東西的祭祀開始無力應付,因此,大約5000年前,文字和貨幣出現了。
文字能讓人以算法的方式組織社會,每個人完成一個小步驟,最後的重要決定由整個算法來判斷,這正是官僚體系的本質。
而貨幣一般都是由國家或者權力主體發行,強制所有公民使用這一物品,並依此納稅,公民別無選擇,但市場因此得到發展。
文字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智人世界的發展,用現在的話說,幾乎是指數級的發展,文字出現之前,虛擬故事受限於人類大腦的能力,不能講得太複雜,但是文字出現之後,人類開始創造長篇複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被記錄起來,沒有人需要對此瞭如指掌,但是擁有這些文字的個體就相當於擁有了權力和力量。
有了文字之後,算法的作用再次深入到整個人類網絡之中,拿現代醫院來舉例,進入醫院後,需要先掛號,然後拿著掛號後的單子,去醫生那兒初診,然後醫生給你開出一系列檢查事項,你在護士的協助下,按流程逐個檢查,等有了明確的檢查結果後,醫生會根據明確的醫療規定,給你開出對應的藥品或者邀請對應的專科醫生接手。如此複雜的流程,在算法面前,幾乎沒有任何阻礙,誰是護士,誰負責掛號,誰是專科醫生都無所謂,只要嚴格按照所有的算法進行下去,你得到醫治的概率就很高。
就這樣,文字催生了強大的虛構實體,這些實體組織了數百萬人,也重塑了河流、沼澤和鱷魚的現實。
雖然虛構的故事能讓人類更容易合作,但代價在於,這些虛構的故事也同時決定了我們合作的目標。當虛構的故事告訴學校,考試成績是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時,它能促進學歷內部的所有資源都向這一方向努力,但誰能判斷,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到底是否是考試成績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強大的虛擬概念,更極權的組織,而區分真實和虛構就更加重要!
盲目的相信虛構故事,也就意味著人類往往為某些虛構實體的榮譽而努力,而不是讓真正擁有感受的生命過得更好。
現代科學的興起,讓我們能夠將人類升級、戰勝老化,並找到幸福快樂的關鍵,但是不是因此人類不再關心虛構的神、國家和公司了?現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明確,宗教到底是什麼?人們常常誤以為宗教就是迷信、靈性以及對超自然力量或神的信仰。但實際上,宗教並不等於迷信,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最相信的事稱為迷信。自己相信的,一定是“真理”;只有別人相信的,才會是“迷信”。
同樣的,宗教不是超自然,對於相信惡魔、神靈、精靈的人來說,這就是自然。另外,總價也不是是否信“神”的問題。宗教是一套無所不包的故事,能夠為人類的法律、規範和價值觀賦予高於人類的合法性。
也許有人認為,這裡對宗教的描述過於高尚,有失公允,而我卻覺得,這裡的宗教,早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了,任何人所相信的東西,都可以是宗教!
當你年幼的時候,你的父母會告訴你,不能做壞事,因為會有神仙看到,做了壞事神仙就會不高興,會懲罰你;而當你有孩子的時候,你會告訴他,不能做壞事,爸爸媽媽隨時都能看到,你做了壞事,爸爸媽媽就會不高興。那請問,真的有神仙嗎?還是你自己有千里眼順風耳?
事情雖小,但是,這其實才是宗教真正的作用,他輔助了科學的發展,讓一些無法通過科學覆蓋的事物得到了他合理的解釋。
科學想要打造可行的人類之都,必然需要宗教的協助。科學研究事實,但並不給出倫理判斷。科學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他不會告訴我們,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而不是通過劫掠他人。
當然,宗教卻並非只管倫理判斷,它總是包含事實證明,倫理判斷和事實聲明的結合,得到具體指示,對於宗教的倫理判斷,科學無法反駁,但事實聲明的部分,科學可以反駁。
當然,科學和宗教也並不是一直排斥的,他們比想象中更容易妥協、合作,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而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現代歷史其實就是科學與特定宗教(人文主義)達成協議的過程,現代社會相信人文主義,而科學不是為了質疑,而是為了實現它的教條。
前現代的人相信自己活在某種偉大的宇宙計劃裡,這限制了人類的力量,但也讓一切有了意義。前現代人更關注生命的意義,是否能戰死沙場,是否能保護國王,是否能死後升入天堂,這些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而現代文化則不再相信有這種偉大的計劃存在。因為我們其實只是在一個行星上佔據著不到30%的位置,存在也不過一點時間而已。正因為認清了這一點,人類開始與“現代”締結契約: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但是一味的放棄意義,追求無限的力量,往往帶來的是一個更加黑暗的世界,喪失道德、美學或同理心。但是現在的世界,並沒有淪落到此,而相反,相比起以前,人類除了更有力量之外,也變得更為和平,合作也更為愉快,那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與現代的契約是得到力量,放棄意義。但是有一個漏洞條款,如果人類從整體宇宙計劃之外找到意義,就可以意義和力量兼得。毫無疑問,智人找到了——人文主義。
正式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了人生無意義、存在無依據的困境。傳統認為,是偉大的宇宙計劃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意義,但認為主義卻認為,是人類體驗為宇宙賦予了意義。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出意義,而且不僅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
在人文主義的進程中,漸漸地形成了人為主義特有的教條,也許你對此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人文主義的意義卻完全融入了你的生命之中,我們可以分幾個方面來看看。
不過是怎樣制度的國家,選民總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選民知道誰最適合國家,最能給我們帶來發展和保障,這是人文主義政治。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利潤是公司的命脈,那能帶來利潤的顧客,總是被公司稱作“上帝”,因此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信條,影響了絕大部分公司,錢包選出好的公司,是完全正確的標準,這是人文主義經濟。
不管是梵高還是達芬奇,總會有一大堆粉絲簇擁,不用說藝術,即使是人的美醜,大家也會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評判,我覺得美,那就是美,這是人文主義美學。
人文主義長期崇拜人類的生命、情感及慾望,於是人文主義文明希望讓人有最長的生命,最大的幸福,最強的力量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為了實現這種人文主義夢想,將會出現新的後人文主義科技,從根本上顛覆人文主義。如果我們發現原來顧客和選民從來就沒有自由選擇,能用科技來計算、設計或擊敗他們的感覺,一切會變得怎樣?在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的第三部分,將為我們詳細描述這樣的困境和未來的可能。這一部分,不是單純的哲學思考或空談,而是從現實的蛛絲馬跡中判斷未來將會如何。下一篇,也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我們將與大家詳細的探討。
這裡是是非書院,專注於為大家選擇、推薦、講解、點評有幫助的書籍,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以後更精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