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为什么德才兼备的人却一事无成呢

古往今来,为什么德才兼备的人却一事无成呢?在如今21世纪的今天,国家在不断的加大教育的投入,已有明显的结果。无论的长辈还是晚辈,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常常会听到这样对比的话。

“谁家的孩子的研究生毕业,毕业还在做销售,没有稳定的工作,家长多不体面。”、“谁家的孩子是高中毕业,自己打工之后,自学考大学,一毕业就自己做生意,看人家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孩子的家长多体面。”

是啊,为什么有些有高学历和知识的人在生活中常常受阻碍,不容易做出什么成就,然而,有的学历不高的人,为什么会有一番成就,让旁人羡慕不已?很多人会说这是命,或者没有遇到“贵人”,有的人会抱怨不公平,自然地心中有委屈和埋怨。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不计其数,一个大家最熟知的一个人是梁启超,他一生都在为了国家,投身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民族强大和国家繁荣,竭尽全力呐喊,不断地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他是大才子,人品几乎没有瑕疵,但是除了自己的学术贡献,他对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和自己理想,似乎一个都没有实现。曾参与“戊戌变法”,结局是光绪帝被囚瀛台;辅佐袁世凯,却突然宪政变味,国家走到了迷茫的阶段,时局与他的努力适得其反。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圣人治国”的思想,在选用人才方面也离不开“德才兼备”的标准。即使是在这样平等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结果。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两句话,读书人学习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在曾国藩看来,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成大事,“识”是显得多么重要。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将“德才兼备”转为业绩、成就,还必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识”分为三者,这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哪三者呢?才识、见识、胆识,简单的讲就是“三识”。

第一是才识。才识是指才能与识别力。在你上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使用的程度,你会对你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见解,你会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知识不只是局限你上学阶段的范围,也在于你工作时所掌握的,更重要的是你一生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多,你越有见解和思想,不会局限对一件事的认识。

你会用你学到的知识来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这件事情。并不是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会去做事,而注重于你如何使用你的知识量。

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就是你的才识。但是,缺乏知识的人除了那些受到家族好的思想和影响的人会去平稳的生活,大多数的还是会因缺乏知识而难以前进。

第二是见识。见识是属于你思想领域的物,除了你的知识量之外,见识越广越会看的长远,对知识量的掌握会更容易,会学得更透彻和扎实。见识需要结合你的知识量来判断形势,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趋势,有一个认识和框架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会忙碌了一辈子却没有什么成就?就如我们熟悉的梁启超,他是非常有才识的人,但见识方面有缺乏,以至于后来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却没有好的回报。

举个正面例子,朱元璋的事迹。他没有优越的条件去读书,他从小生活在很贫寒的家庭里,曾为地主放牛。在当时的环境里,他怎么能一步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让后人敬佩的一个人。

在被人追赶、兵荒马乱、饥肠辘辘的奔波中,他一直靠着自己的细心和认真,纪录、思考自己走过的路和感悟,一点点积淀成知识,转化为见识。

第三是胆识。胆识就是除了见识,还有自己的胆量。简单的讲就是指同时具有见识和勇气,这是历经苦难的才能培养出来的人性品质。

比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里有一句话:“此非有十二分才智,十二分胆识,安能如此。”明朝黄道周《节寰袁公传》有句话:“(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都在强调胆识的重要性。所以,胆识是唯一将才识和见识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创造执行力的过程。有胆识的人会有勇气去面对大起大落,会用自己才识和见识创造一番大事。

这就是“三识”。古往今来,为什么德才兼备的人却一事无成呢?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愿此文可以给有志于有梦想和志于有一番成就的人有一些启发,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