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看错误能知道他是什么人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个“党”字,“党”在这句话里历来有很多种解释,咱们这里采用的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解释,那就是同类的意思,“党”是同类、类别、派别,比如“乡党”这个词,就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来的人,聚集在一起,相当于老乡建了一个群,这个群就是“乡党”。

解释完了“党”这个字,再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的过错,在于他们有类别;“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一个人犯的过错,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德的人了”,这又是微言大义的一句话,说话不多、表面意思也显现,可里面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远大。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犯过错,在于他们有类别,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说人们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有类别呢?这是因为人一旦有了类别,就意味着他把自己划定到了一个群体当中,属于某一个小圈子、某一个团体的人了。而有了自己的小圈子,那么他为人处世就有了私信,时时事事就会偏向自己的小圈子。而一个君子呢,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当然就不会向着任何一方,而是时时事事都以仁德之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

比如还说“乡党”,你们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于是就建立了一个朋友圈,这个朋友圈就是“乡党”,里面的人都是自己的老乡,那你在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向着自己人说话,哪怕你老乡说的、做的不对,你也会为他辩护,那么连同你也会跟着犯错误,所以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与其党”,人们犯错误,在于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小圈子。

孔子接着说道:“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一个人犯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了,这句话又怎么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有的是无心之过,而有的是故意犯错误,我们想了解这个人到底怎么样,通过他犯的过错的类型,就可以知道了,就是说了解一个人,别光看他哪方面成功了,还要多看看他哪方面失败了、哪方面有缺点,这样才能全面的知道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人就爱跟什么人在一起,一个君子吸引来的都是君子,而一个小人身边围绕的也基本都是小人。所以通过这句话,孔子也告诉我们,平时生活、学习、工作当中,要多向好人看齐,多和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一起,当然如果你能通过和坏人在一起,来影响坏人,最终让他们也变成好人和君子,那可是最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