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福州人花了28年,在民间盖了一座“皇宫”,足有666个房间!

民 间 故 宫

一个儒生的毕生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得先有家,于是自己的府宅也成了寄托这种信条的载体,长幼尊卑,内外主从,在屋顶落成之前,格局早已种下。

香港电影台词里有个金句:一家人最重要的是齐齐整整,其实一座可以称为“家”的建筑,更要“齐齐整整”,正屋正堂,东西横厝,过渡隔断,一个也不能少。






古 厝 大 观

▲山水之间坐落的古厝


闽清宏琳厝,俗称新壶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素有“民间故宫”之称,也是中国目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单体古民居建筑。



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建筑为土木结构,对称翼券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是一座难得的一次性设计、一气呵成、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


▲跨过一道又一道门,深宅之中,似乎看不到尽头


宏琳厝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梅溪支流边,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口,宏琳厝也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与其说它是福州人引以为豪的一栋建筑,不如说它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截斩不断的乡愁。


▲从一道一道门看过去,好像能穿越时光



筑 造 经 典

▲建筑中也处处透露着儒的伦理观


宏琳厝的正屋以纵向中轴布置,直入三进,从外到内依次居住着小字辈、中字辈、老字辈,长幼有序,秩序井然。


▲齐齐整整,规规矩矩


正屋两侧,旁开“横厝”,为女仆居所;横厝再向外,是为“外横厝”,为男家丁居所,以示主从有别。


▲仰观天地之大,器宇不凡


街、廊、弄、墙贯穿整座建筑,既前后呼应,又左右逢源,风范独具。


▲巍巍高堂,匾额无数,都是黄氏后人所挂


照片中,左右两侧的短弄各有其用,右为生弄,左为死弄,年长者去世时棺木由生弄进,从死弄出,故而死弄一般不开。


▲弄与弄之间用拱门连接


正屋三官房外、风火山墙内的弄,名叫火墙弄。火墙弄一物多用,既是家族祭祀进出的通道,也是发生火情时家丁灭火、疏散老幼的必经之路;如有匪患,还可在其间周旋迂回、转换攻守。


▲颇有延禧深宫的气质


宏琳厝中,进与进之间的过渡地段,叫过雨亭,除了提供方便,它更是消防设施。


▲水井是避火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设计


这样大规模的土木大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止损”尤为重要。一旦发生火灾,即组织家丁将起火附近的风火山墙下面的门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后再推倒过雨亭建筑,切断火源,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打开窗户,对面的窗户迎面过来,意趣丰富


时 间 长 河

▲青山白云下的宏琳厝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药材商人黄祖嘉始建家宅,28年后,长子黄宏琳终于建成,是为宏琳厝。厝内世代居住着黄姓家族,绵延11代,早已形成自然村落。


▲宏琳厝和周围的居民区相互依靠,今人环抱着先祖,先祖庇佑着今人


清亡后,军阀起,民国乱,接着,日寇侵华。


▲墙体至今可见当年印上的毛主席语录


1937年8月,闽清县黄开修、黄开云在宏琳厝创办《抗日救亡》周刊,宏琳厝也就成了周刊编辑部。

▲二楼,窗户几乎贯穿了走廊,既方便了通风,也增加了进光,避免行人视线不佳


1939年,中共闽江工委指派中共地下党员项新(即项南)等人到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项南到闽清后即住在宏琳厝,他们在这里创作抗日歌曲,排演救亡话剧,全县巡演。




▲开窗位置极其讲究,无论从哪一扇窗户望出去,都是一幅秀美的风景画,这绝非偶然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2016年,台风“尼伯特”过福建境,宏琳厝被洪水袭击,水深3.3米,土墙倒塌15堵,房屋100多间,毁损严重。幸各方积极助资修缮,复原这座文化遗产,直至今日。


▲四角围天,格局严谨,左右互望,一丝不苟


这就是今天站在我们眼前的宏琳厝,昔日土木结构,修缮后改为砖石,弥坚弥伟。修缮保留了古意,行走在廊间檐下,依旧能感受到气氛森然。


▲正,是建筑,也是儒家人生的追求


历史无言,浩浩而去,唯有厝上的土木砖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圆洞,别有洞天



路 线 攻 略




自驾

导航至闽清宏琳厝,宏琳古街口向内,右转即到

客运

福州客运西站—闽清县(17元/人)—宏琳厝

费用

门票50/人,餐食30/人

注意

修复后开放时间待定,详询景区:224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