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究竟好不好另说,但引发的一些争论真是恶心到我了

昨天到现在看了关于《地球》的一些评论,真是越来越让人反感,电影作品口碑好坏的锅不该随便就全推给观众背,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这片也有一些影评人和平时爱好文艺的不喜欢,比如木卫二,比如朋友圈里那些平时喜欢逛各种展的文艺爱好者,所以评分并不全是由什么非目标的“普通观众”拉低的。

什么艺术电影不好懂一般观众就别看了,不喜欢的都是一般观众吗?说不(没那么)好的都成了看不懂艺术片的普通观众?夸上天的就是真影迷?有些影评人和自以为是的影迷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真是把我恶心到了,不是只有你们才(自以为看懂)是艺术电影爱好者好吗?这样自我标榜文艺,你们够格吗?

艺术片里滥竽充数乱拍一通的多了去了,最后搞得里头好坏不分,全让文艺片背锅,不要再拿艺术当遮羞布了,有时真觉得有些艺术片导演是不是对自己有认知偏差啊……其实看电影很简单的,好坏也挺一目了然的,最后看的还是自己。

不要老觉得观众不懂,再说也没不好懂啊,就像导演上映前说的一点也不深刻,还很周星驰,我并不觉得有多差,有些地方还是打动我了,只是观感并不好,我确实是忍着才看完的,镜头语言缺乏新意和原创性,让人疲乏,那样拼贴的叙事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是影像叙事欠缺才要靠过多的旁白去串联,3D长镜头也看不出有什么绝对的必要。

还有那些说什么电影是拍给懂的人看的,就省省吧,拍电影方方面面都是很烧钱的,不论谁拍回收成本都是有压力的,连被认为最懂观众的好莱坞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别瞎操心了,都是普通观众,看个电影而已,还要先做功课,那还要不要先参加看片资格考试?

照这样说,只有那些熟悉电影史、各种电影理论和镜头语言的才能欣赏——导演本身都未必能全懂——那样的话电影早死了,你欣赏一部小说,可能并不全懂作者所用的技巧,但你完全可以被打动,欣赏艺术需要门槛,但不都是这样的门槛,懂这些的人的艺术感受力并不必然是最好的。

电影是大众艺术,从它被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为了娱乐大众的,我觉得电影失去大众就死了,这是电影这门艺术的特点,在我的记忆里,电影是很亲近的,那时候到处追看露天电影,我觉得即便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也不妨碍他被娱乐片逗笑和被艺术片熏陶。

自己喜欢的电影被别人说烂会不快,这我明白,就像我觉得锡兰的《三只猴子》是部杰作,但在豆瓣的评分才7.6,我也有些气愤,但我不会用这样的姿态,还有人质疑电影究竟算不算艺术的呢,我还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没什么的。

现在的影评除了那些拿钱的,其它的基本也就是站队,乱夸和乱踩的,无非也是迎合各自设想的目标受众而已。



我觉得吧,《地球》说的是心酸的爱和失去的故事。电影是假的,记忆真假难辨,电影是造梦,但那个梦好真实,跟记忆里的一模一样,罗紘武回去找凯珍那一幕很周星驰,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就是那样的……那个穿越回去的3D长镜头真的没什么,最近很烦提到长镜头,记忆、梦境、呓语、玻璃、镜子、老照片、生锈的吊灯钟表、漏雨的废弃的屋子、拆掉的房子废墟般的电影院、水晶吊灯、台球、电子游戏机,都是回不去的时光碎片,回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不过这些感觉就是周星驰王家卫和塔可夫斯基的拼凑版,叙事有部分是垮掉的,李鸿其吃苹果和陈永忠唱卡拉OK的两场戏并没有什么意义,很多抽掉背景的大特写镜头也很乏味,还有那些喃喃自语的文学性的旁白,没有节制,像是沉迷自我的自言自语,怎么说呢,文学青年拍起电影来也是挺可怕的……对汤唯真的是审美疲劳了,黄觉是真不错,没有黄觉整部戏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文本不重要、不用演技,单靠迷幻的镜头就可以让你做一场美梦,真能胡说八道,最近越发觉得好电影是有门槛的,商业片的技术和工业基础都不是随便就能积累出来的,真正好的艺术片更是有门槛的,除了艺术家的艺术自觉,考究的镜头语言是扎实的基础,不是一通乱晃的手持跟拍和动不动的长镜头就能拍艺术片的。

以上并非都是在说《地球》,而是只要有所谓的文艺片票房和口碑不理想,就老是这些陈词滥调,真的挺没劲的,到最后很多东西都变得混淆不清,我爱看商业片,更爱看真正好的文艺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好电影和坏电影、有意思和没意思的电影的区别,而不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