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当现实主义碰撞浪漫主义情怀,谱写出史诗般的品格

《大江大河》上线16天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点击量不断高涨,俘获了老中青各年龄层观众。与此同时,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承办的《大江大河》研评会在京召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研评会。




会上,毛羽司长肯定了《大江大河》所取得的成绩:“档期好、主题好、故事好、人物好、演员好、质感好、合作好、平台好、宣传好。”这部剧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给正处于寒冬的电视剧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它在创作上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分析的亮点?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如何在它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又是如何在大众传播的娱乐性与现实主义的思想性中取得平衡?专家们力荐的“文学性”有何借鉴之处?

金州职场生存图鉴,折射现实反映时代


前几天“宋运萍”下线,剧中人无限怅惘,剧外人唏嘘不已。这位向真、向善、向美的女性形象,完美彰显了那个时代最珍贵的品质和最美好的精气神。紧接着故事转入金州主线,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让不少网友直呼,这才是职场戏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宋运辉”为代表的“职场菜鸟”,初生牛犊不怕虎,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不断成长,很多观众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脚踏实地的“宋运辉”相反,他的大学同学“虞山卿”代表了“走捷径”的职场新人。而“二流子”室友“大寻”的存在,则是助推主角成长的催化剂。对“程开颜”、”刘启明”等女性角色的描摹,也是基于“中国式职场关系”下的感情牵绊。

相比职场新人的成长,金州老将的“龙虎斗”更是让观众感慨“真实、专业、过瘾”。“宋运辉”“虞山卿”等新人的“入职面试”,水书记、费厂长、刘总工三人的坐席安排,不动声色地暗示了他们彼此的关系,他们关于“外行领导内行”的讨论引人深思。随后的“神仙打架”,让观众看不出绝对的好与坏,全程高燃。《大江大河》以全景式的展现了金州职场,每一段戏剧化的转折点都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人性刻画上,甩出披着职场的恋爱剧十条街。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所说:“这部片子能从众多的献礼剧中脱颖而出,一是格局大,二是细节真实,三是精神的深度,第三点在宋运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真正贯彻落实了实事求是、不断发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在金州厂引进国际设备这件事情上,他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和厂里领导辩论,敢于推翻化工部专家的意见。人物“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职场新人如何完成自我逆袭?错综复杂的职场关系如何全身而退?在日常工作中,长远的眼光有多重要?……《大江大河》不光是一部值得职场新人学习的教科书,更是职场“过来人”查缺补漏、归纳总结的“武功秘籍”。这部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金州职场的生存图鉴,复刻了改革开放之初波澜壮阔的时代印记,小人物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探索、突围、沉浮,代入感极强,观众与角色发生共情、发生共鸣。

以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完成对现实主义的建构


如果说“金州线”以全景式勾勒了国营经济改革中的变迁,以“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两条线则对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看来,“这部剧以三个男人命运为核心的三棱镜式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史,同时向观众释放出社会改革深层的色彩斑斓画卷。”




他进一步指出了《大江大河》的创新之处:“第一,体现了一种开拓的立体史观;第二,展示出一种积极变革史观;第三,表述了一种冷峻的浪涛史观。最后,建构了一种深厚的心功史观。”

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源自于这部剧以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匠心创作过程。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勾勒出每一个人作为细小涓涓溪流汇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看来,

“这部剧直面生活的复杂,也直面改革的艰难;包含城市、农村双重的改革进程;既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上的交往和冲突,也有工业、乡镇企业、商业竞争等等带来的复杂矛盾。”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都是非常难把握的现实主义题材,《大江大河》将三位主人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相互独立,又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则认为,“我今年看了大量献礼剧,总体的观感是,农村剧好于城市剧,小人物剧好于写干部的剧,写苦难的好于写最后成功的,男人戏好于女人戏。”她指出,《大江大河》把这四个好的方面全占了,“这部剧从整个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到个体企业他们的创业的苦和难都表现出来了。”

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企业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以小见大,用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式地描绘了时代画卷,展现了社会风貌。而如何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时代气息和脉搏,体现历史与当下的风起云涌,得益于正午阳光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精准拿捏,通过动人心弦的细节,贴合现实,映照现实。




细节决定成败,也是这部剧的最大亮点之一,它真实还原历史,润物细无声。今天到场的专家都对这部剧到位的细节功底赞许有加,《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说:“这部剧有细致的勾勒,有精彩的细节,有精彩纷呈的瞬间,也有各种精益求精的表达,体现了主创人员的精耕细作。”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说:“这部作品能够成就高峰,细节的生动、感人、细腻功不可没,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无论是“金州线”所映射出的每个人所处立场不同;还是小雷家为了生活不断奋起;亦或是“杨巡”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试水而行”…… 可以说,《大江大河》不但接地气,而且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处处散发着现实主义精神的魅力,是现实主义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激烈碰撞又巧妙融合


从“金州线”职场戏的热议可以看出,《大江大河》是一部兼具现实主义的思想性和大众传播的娱乐性。当然,它更是一部弥漫着浪漫主义情怀与温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复杂而纠葛的人性、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以及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的叙事策略,该剧在现实主义的底色里,巧妙地揉进了浪漫主义。

就拿让观众念念不忘,让“徐书记”感慨“好女子是宝,连上天都嫉妒”的“宋运萍”来说,李准说:“宋运萍的死看似是偶然,其实仔细推敲有其必然性。”而王一川也认为“宋运萍”是改革开放时代初心及其纯美意味的象征:“虽然偶然陨落在改革开放初期,但由于凝聚了整个改革开放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纯美信念及其几乎全部光芒,因而具有一种诗意的裁判的力量,她既像一面魅力四射的镜子,让全剧几乎所有人物,包括今天我们观众自己,都不得不被放在她这面镜子下加以衡量和检验。”


雷东宝与宋运萍的爱情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也体现了个人在时代的大潮中如何选择、挣扎、竭尽全力与柳暗花明的题中之义。因为时代原因,宋运萍没能上成大学。也因为时代原因,雷东宝有了打动宋运萍最好的方法……“宋运萍”离世时最后挂念的是“东宝以后怎么办?”而平时被视作五大三粗的“糙汉子”的雷东宝,在亡妻前长跪不起。在宋家鼓舞下重新振作的雷东宝回到村口河边,仿佛宋运萍在打水,瞬间泪流满脸……如此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极具感染力。

此外,雷东宝和宋运辉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一直有纠葛,一直有羁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蓉分析:“两个男人既关心又抵触,既放心不下又怄气不断,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关切,情感上却是不通不畅,这种表达催人泪下,而且音乐也用得极好。”不光是他们,宋运辉和寻建祥的兄弟情深,雷东宝和徐书记的惺惺相惜,小雷家“光棍天团”雷士根、红伟等人的插科打诨,无不充满温情与感动,极具人文关怀。

《大江大河》呈现出的文学性,是研评会上专家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艺术家运用电视剧的艺术语言体系构筑情节,连接情节,然后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展示的最好的就是同时展示了人物关系历史,40年改革开放就是40年关系发展的历史。这部戏最生动地证明了这一条。”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也说:“这部作品做出了所有的艺术开掘,是中国当前现实题材提升质量最欠缺的地方,我觉得能把这些创作成果推广到现实题材创作指导当中,会让我们整个现实题材创作具有巨大的提升。”事实上,《大江大河》以小人物透视时代变迁中的众生相,通过剧中人物在面对亲情、爱情、生活的种种变化,深度再现那个年代的人生命运和悲欢离合,还原年代“原味感”的同时也赋予时代向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