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林:关停小粉磨站!水泥卖1360元

日前,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曹江林接受采访,对当前水泥行业的关注热点进行了分享。尤其是谈到了水泥行业对于再平衡的认识、经验和能力提升的积极变化。对于水泥价格、去产能、去产量、错峰生产等提出了建议及看法。



关于水泥价格

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对发达国家吨水泥100美元是合理价格,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吨水泥价格达到100~200美元(看Dangote的利润)。而中国在45~55美元区间。(1美元≈6.89人民币)

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应该在完全成本之上加上适当的行业利润率。中国现在的水泥价格只反映历史成本,没有反映未来成本,这里面包含了:环境成本;减量成本,如去产能的过程中资产减值,员工安置;资源成本,如矿山以前每吨几毛,现在每吨几块;资金成本。

回顾近两年,2015年水泥需求大幅下滑,2016~2018年基本平稳,行业盈利在逐年改善,利润大幅提升,这是中国建材坚定贯彻执行供给侧改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结果。现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了,定价能力也提升了,在综合这些未来成本来考虑,现在价格并不高。并且他对于明年的水泥行业,仍然充满信心。原因如下:

首先,需求还在平台期,总体稳定,虽然区域上略有分化,南方区域略强,东北和西北略弱;

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又临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政府稳定经济增速的意愿会比较强烈。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中,出口和消费增长的潜力还在发掘的过程中,投资还是会加大力度的。2019年房地产投资仍然可以维持在11万亿以上,需求应该只是在小范围有所波动,这点波动对行业影响不会太敏感;


其次,行业格局正在优化中,集中度得到提升,大企业引领能力越来越强,大企业的共识越来越多;

第三,现在价格基础比较好;

第四,水泥行业再平衡的能力和经验都比以往更强。以往一个周期的调节要几年,现在可能1~2个季度就能调整过来。

关于水泥去产能

去产能和去产量两者不可缺一。去产量解决当期矛盾,去产能解决未来矛盾。去产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对行业来说,有五项工作要坚持做:

1.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错峰生产,不论是被动执行还是主动限产。水泥需求是刚性的,降价是无法带来额外的需求。企业间的市场份额应该是相对均衡的,在大企业主导区域市场的情况下,通过降价也是无法抢到市场份额的。

2. 要立即停止异地置换。大企业要严格要求自己,推动中央政府出台合适的政策,游说地方政府这样做的利弊,反复和企业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 绝对执行减量置换。1.5的比例还有些低,最好按照2:1和3:1的比例在置换。

4. 全面淘汰落后。全面淘汰32.5标号、全面淘汰日产2500以下生产线(不包括日产2500,视情况淘汰日产2500生产线)、全面关停小粉磨站。

5. 全面提升水泥质量标准,用质量标准来淘汰落后。

相信沿着这五条坚持不移的做下去,短期可能无法很快达到目标,长期一定会有效果。

关于错峰生产

推动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是一个好事,中国建材也一定会在实现超低排放方面做好表率作用。但是另一面,现在有些企业利用超低排放,作为不参与错峰生产的一个借口,有些声称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的技术,如通过加大氨水用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造成"氨逃逸"形成新的污染排放,这是不可取的,是不能做的。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另一个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适应未来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建材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新材料,并向产品制成品和服务商转型。在管理方面,策划好空间,规定好边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管理的多样性。居安思危的危机感要有,对未来的发展也要充满信心。不要考虑覆巢什么时候来临,而是要保证企业不会在覆巢之下率先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