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嫌体正直:我们真的讨厌懒惰么?



小时候在农家,大人商量要不要给果树浇水,有的人主张浇,有的人期待天上下雨就不用浇了。

好像后来大家在小区里面要不要洗车,有的人直接开去洗,有的人懒着没有洗,下大雨也冲冲干净。

格林童话中《三个纺纱女》的故事,讲了一个姑娘不喜欢纺纱,惹恼了母亲,被揍得嚎啕大哭,正好王后路过,问怎么回事,母亲骗王后说,女儿太喜欢纺纱了,纺得停不下来,只好把她打哭了。王后信以为真,说自己正好需要一个干活勤快的人,让女儿进宫,她想纺多久就可以纺多久。

进宫后,懒惰的女儿不知道如何是好,哭了起来,这时出现了三个奇怪的女人,第一个女人长着一双大平脚,负责踏纺车;第二个女人长着大大的嘴唇,负责舔湿纱线;第三个女人长着宽阔的大拇指,负责捻线。三个女人帮女孩纺线,但提出一个交换条件,如果她与王子成亲的话,一定请她们喝喜酒。女孩答应了她们的条件,她们源源不断地纺线,纺出来的东西让王后赞不绝口,王后果然让女孩嫁给王子。

婚宴上,女孩邀请了三个女人,王子见后非常惊讶,问她们为什么长成这样?三个女人回答是纺纱造成的,王子听罢大吃一惊,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许自己美丽的妻子碰纺车。故事结尾:如此一来,这个女孩就摆脱了纺纱这讨厌活儿。在这个故事中,懒惰的女孩获得了成功。


一方面,大家将勤奋视为美德,另一方面,人们创造出懒虫成功的童话。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需要不断地勤劳地纺纱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在纺纱女的故事中加入了自己的愿望。人们暂时将僵化的道德撇在一边,开心地读着懒人大显身手,获得成功的故事。在残酷的生活面前,人们在懒人故事里寄托了自己的愿望。

人们的意识总是在追求进步,超我水平高的人不断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但这种超越有时是片面的,是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人不断追求进步,周围都是追求卓越的线索,人就只能在攀比和焦虑的氛围中一直努力下去。


在东方神话里,老子强调无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和境界。这对应一种情况,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没有可以依赖的专家,走投无路的人,开始出现退行现象,当退行达到最高点时,会带来心理能量的逆转,心理能量由无意识流入意识,出现有创造性的生存之道。

在精神分析初期,人们只看到退行的负面作用,荣格看到退行现象既有病态性的一面,又有创造性的一面。创造性的退行具有自我统合的力量。

总结一下,人们主流意识中,追求卓越,讨厌懒惰。但是偷懒成功的童话来源于人们繁忙工作中的朴素美好愿望,也有在退行中发挥出创造力的故事。所以,我们爱勤奋,也并不讨厌懒惰,偶尔偷个小懒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