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留住老洛阳底片 建好新洛阳客厅

文 ▏洛阳观察记者 王雪娜

本报通讯员 乔永峰 石智卫

洛邑古城成为洛阳旅游一张新名片 侯建平摄

去年以来,老城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力求学习实效,推动工作实践,真正将理论武器转化为推动全区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见诸行动。让理论学习真正立起来、沉下去、实起来,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为推动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夯实理论根基。”老城区委书记牛刚说。

老城区招商引资项目——特富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洛阳生产基地

创新形式 强化学习实效

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是全区学习的“风向标”。老城区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总体要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深化理论武装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每逢有中央、省、市的重要精神立即传达“及时学、不过夜”,或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推送,让全区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学习。今年以来,该区已组织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25次,确保了理论学习的“新鲜度”和“时效性”。

老城区用视频学、实地学、观摩学等生动直观的方式深化理论学习效果。该区多次组织中心组成员到区纪委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家风馆等进行实情实景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亲身感悟,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规矩纪律意识。老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翟智会表示,该区通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等形式,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能量。在学习中,老城区还坚持用“以考促学”等方式检验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成果。现场提问、突击考试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民主街

以学促干,推动工作实践

一边是人多地少,一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于老城区来说,如何实现“腾笼换鸟”,这不仅考验执政智慧,更需要实干和技巧。通过深入学习、外出考察,老城区明确发展方向,拓宽工作思路,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生动实践。近年,老城区整合闲置厂区、老旧厂房,建起了洛阳灰熊科技园、洛阳四月运动公园、春都路批发市场等,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引进了特富特电磁、信成精密机械等一批先进科技企业落户老城,为老城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成为该区挖掘内部潜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智慧体现。

老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万超介绍,为“留住老洛阳底片,建好新洛阳客厅”,近年,老城区在产业转型发展中,从“文化”二字破题,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围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精品文化演艺、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等,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在产业转型发展中,老城区突出以“文”化城,以“留住老洛阳底片,建好新洛阳客厅”为引领,秉承“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理念,以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把文化与产业升级、城乡建设、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相融合,在保护传承中留住文化根脉,在开放包容中放大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建成开园的洛邑古城,在极大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实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位有机结合,留住了老城记忆,为讲好老城故事、彰显老城底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洛阳文化旅游的金色名片。

为更好传播文化正能量,老城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势,推动博物馆建设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助力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目前老城区拥有古代艺术、围棋、牡丹瓷、三彩艺术、真不同水席等各类博物馆15家,藏品从传世文物到利用现代创新工艺制作的三彩画、双元围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衍生品,显示了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成为洛阳“博物馆之都”建设中的一抹浓彩;牡丹瓷、河洛大鼓、豫西剪纸等极具洛阳特色的文化产品,深受海内外游客追捧;真不同、老洛阳水席、十字街夜市等形成特色餐饮文化,成为八方食客心中的美食“地标”。今年以来,老城区接待中外游客8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亿多元,凸显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效应。

12月27日出版的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