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榜北美各大榜单的《罗马》真的是“神作”吗?

侯孝贤在1993年受松竹映画之邀请,在台湾参加了“小津安二郎去世三十周年”访谈。他在访谈中说,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精准的剖析着20世纪的日本社会,细节处理如同数学家一般精确。

确实,小津的电影有一种精准感。

《秋刀鱼之味》中,平山一家人的故事,与日本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也正由于这种不可分割,能让我们每一个观众都能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找到自己的部分。不管是平山嫁女也好,还是平山在酒馆里醉酒而归,从中都能看到人被社会推着向前走的那种无奈。


《秋刀鱼之味》

小津安二郎的日常琐碎,都是内嵌在日本社会发展历史里的一个个小珍珠,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日本社会息息相关。

这一次在威尼斯捧得金狮奖大奖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新片《罗马》,也是这种生活流的电影。这部电影因其独特的黑白影像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被说成是“小津安二郎再现”“墨西哥侯孝贤”,确实令人对阿方索·卡隆的水平刮目相看。

不可置否,卡隆这一次在影像上又一次展现出了高超的调度功力。开篇的垂直拍摄镜头十分惊艳,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内外声音交错,有一种历史感。



中间大量的平移长镜头,也依旧保持了卡隆电影高度的耐观赏性。结尾处,保姆登上阳台,远处钟声响起,确实有一种余韵悠长的美。


阿方索·卡隆的这部影片中,对生活的观察确实非常细致,一家人吃饭、开车游玩、小打小闹的细节都被摄进了卡隆的镜头里。这种事无巨细的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颇有小津安二郎遗风。

阿方索·卡隆说他拍的是自己的记忆,这记忆里有幸福也有磨难。《罗马》里面最好的部分,就是将这种幸福与磨难都诉说在了电影里。

电影中卡隆一家人经历了父母离婚、保姆怀孕、墨西哥政变的大历史之后,依然坚强的活着。这种顽强的精神,是一种平民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着生存的强大动力,所以更像是一部平民的生活图卷。


全裸着耍棍子的渣男、离去的丈夫,在这部平民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所以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女人的生活剧。


电影中的保姆原型就是阿方索·卡隆自己的保姆,这个保姆经历了被骗怀孕、死产等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依然坚持细心地照顾孩子们。这样充满母性光辉的人设,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镜头里的原节子。


《东京物语》中原节子饰演的儿媳妇

在《东京物语》中,原节子饰演的儿媳妇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她在丈夫死后,默默的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重任,这样的女性非常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


卡隆在这部影片中刻画了生活的磨难和母性的伟大,这是非常难得的。不可否认,《罗马》是美的。但我们认为,他距离神作还差得远。

《罗马》的镜头沉浸在对回忆事无巨细的展现中,却不见其抽离出来审视生活。这也就导致了影片总是局限于琐碎中,难见墨西哥社会的整体,也不足以代表墨西哥大部分平民的生活。

所以说,即使拿卡隆与侯孝贤、小津安二郎相比,相像的也只是三者的形,而魂则远远没有达到小津与侯孝贤的高度。


即使说“《罗马》是卡隆的一封家书”,但也难与侯孝贤的家书相比,更遑论小津。《童年往事》中侯孝贤对台南家乡的乡愁,都随着奶奶的去世消解在结尾对生活的感叹中。而对现实的关照,也是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的接近之处。

在侯孝贤的《重新再看小津安二郎》一文中,曾提到朱天文对小津的评价,是“静观、思省”

虽然,小津的镜头总是低低的,仿佛是贴在榻榻米上一般的亲切,但却是抽离的。《东京物语》中,城市变迁、时代发展导致了年轻人生活压力加大,疏忽了对老人的照料,这是时代洪流下人们对传统家庭关系的背离。


《秋刀鱼之味》中贴在地板上的视角镜头

小津的电影中,虽然镜头所及之处尽是生活琐碎,但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为,生活与社会永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一天的柴米油盐都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这些柴米油盐决定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百态。脱离了社会,单独说生活,便难见生活的本质。

《罗马》中却难见这样冷静的社会观照,就是我们说的故事与社会是脱节的。它空有一个墨西哥政变的历史背景在,假装有一个宏大的叙事,讲述的故事却是一个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任何区别的故事。

这就失去了这个故事放在这个历史背景的必要性,使得影片在成色上远远达不到生活的高度。


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中,一群少年拿着低薄的薪水在大城市里打拼,目所及之处皆是生活的喜乐与哀痛,而这些喜乐哀痛都带着台湾城市化进程中浓浓的时代色彩。这就使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与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勾连,在相互勾连中望向生活的本质。


《风柜来的人》中阳台上的争吵特别有生活气息

《罗马》的名字是取自卡隆从小生活的街区,本意应该是以这片街区的名字来代指自己的生活,但却难以看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因为影片中,生活是生活,街区是街区,看不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哪里。


卡隆将自己的生活琐碎回忆都搬进了这部以自己童年土地命名的电影中,写尽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却难见作为片名的“罗马”的存在价值,丧失了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连接。

我们只看到了回忆碎片拼凑起的日记式记录,看不到他对这片墨西哥土地的热爱与思索。


《罗马》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是缺点局限性也很明显,导致了卡隆这一次即便是发挥出了高超的镜头调度水准,也难以让影片晋升为真正的“神作”,充其量就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而已。

何谓生活,还是卡隆在今后的导演作品中,要继续去思考的问题。

锐影Vanguard编辑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