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抱怨”

1.无处不在的抱怨

几乎在每个人的周围,都会有一些负面能量,它们以各种形态存在。今天讲讲其中的一种 ——“抱怨”。

回想下最近你的抱怨次数多么?最常见的是什么事情?你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是被抱怨的对象么?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声音:

“天天加班,烦死了。”“你看那个谁,天天打扮的像什么样”;“烦死了,我男朋友对我真是一点都不好”“都是因为他,我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样的声音偶尔听听还能消遣消遣,听多了,只想捂住耳朵。先不论抱怨是否正确,但从主观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方式而已。在离开当下这个特定环境以后,我们该干啥还是继续干啥,影响的只有当时的我们。

2.理解抱怨

很多人都觉得抱怨是在传播负面能量,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应该停止你的抱怨。从主观层而言,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默雷特。但从客观层而言,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才有资格去批判。

通常而言,我们的抱怨可以归类为:

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才会出现抱怨。

我们会抱怨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事情一天天多到做不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但是我们一定不会抱怨:老板为什么又给你升职加薪了,为什么一天只需要上7个小时的班,为什么别人对我那么好。

本质上来说,只有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抱怨,才会连续不断。

抱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自我”以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中心,希望获得身边人的认同感。所以为什么,抱怨的同时,希望有倾听的对象,并希望获得他的认同。

而在不断抱怨的同时,又在不断获得认可,“自我”的力量不断在强大。自我稍微挣脱一下,就逃脱了我们的控制。

我们在抱怨,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看起来好像是在捍卫自己的利益,但是其实只不过是心理的“自我”在作祟。想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千万种,抱怨是最傻的那一种,因为无论你抱怨多少次,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抱怨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去理解,这种行为给我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一个美好的晚上,当你正和你的伴侣在吃一顿晚餐时,菜品上得特别慢,半个小时上一盘菜,你的胃口全都没了。刚出门,却发现下雨了,而你们正好都没带伞。
遇到这么糟糕的场景,内心的自我全部被激发,抱怨开始了。可能埋怨你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这一天这么倒霉,

可是,抱怨除了让情绪更糟糕,却改变不了任何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我们只有一种应对措施,去尝试与“自我”对话,不断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件事情,而不是嘴上的无用性抱怨。除了让我们的情绪更差以外,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想要做到不抱怨,真的很难,虽然知道和做到之间差了一道巨大的鸿沟,但是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就值得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