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与建始

黄建华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3名代表中一直参与革命并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两个人之一;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我们会发现从中共一大到新中国成立,唯一同时见证这两个重要历史时刻的只有两位,即毛泽东和董必武。董必武在党的一大会议后,即当年10月就踏上了建始的土地。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董必武率部来到建始高坪驻守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委任刘湘为“四川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湘为了稳定四川及西南局势,防止曹锟、吴佩孚等北方军阀势力扩展到长江沿岸各省,同意“联湘援鄂”,出兵伐鄂。8月10日,刘湘将警卫团之肖笙、汤之模两个营交由孙中山的联络代表潘正道、詹大悲指挥,组成“鄂西自治军总司令部”,委潘正道为总司令,潘怡如为参谋长,詹大悲为秘书长。

1921年8月中旬,中共武汉地委决定利用正在发展着的湖北自治运动,派遣原已参与自治运动的董必武,以湖北省自治筹备处代表身份赴川请兵,同时相机了解鄂西情况,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宣传活动。董必武乘船来到原四川巫山,恰与詹大悲、潘正道相逢。董必武将“湖北省自治筹备处公函”送至刘湘处,并随军东进,协助指挥鄂西自治军,克巴东,占秭归,向宜昌进发。

10月17日,鄂西自治军回撤到巫山,并决定重新整编部队再入施南。当时,潘正道要去重庆找刘湘交涉粮饷给养问题,秘书长詹大悲赴粤复命,于是众人力推董必武为秘书长,董必武执意推却不成,最后只好代理秘书长一职。日常军务和地方行政事务,则由董必武、潘怡如、王守愚(国民党人)3人轮流负责。为抗击北洋军对建始、恩施的进攻,董必武等率鄂西自治军首先达到建始高坪,与驻守川军商谈防御之计,住在高店子老街黄希彩开设的客栈,部队即驻扎在高店子老街、董家垭、花石板一带,望月楼、狮子包为扼守施宜大道的攻防阵地。

高坪老街一角

在建始期间,詹大悲赴粤复命后返回鄂西,专程到建始看望董必武,他们见面后谈了许多革命及合作的事情。尽管詹大悲只住了一晚上就离开了建始,但这次深谈更增进了两人的情谊。不久,董必武与王守愚率鄂西自治军离开建始,到恩施一带活动。1922年5月后,董必武奉党的指示离开恩施回武汉。

通过这次军事斗争实践,董必武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1928年4月,他在《忆友人詹大悲》一文中指出:“我们在建始见面时谈了许多,不过当时革命意识都很含糊,知道要解放民众,要革命,实不知唤起民众参加革命”。董必武还追述道:任何革命,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没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仅仅依靠和利用资产阶级军队,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董必武对建始先进青年及中共党员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建始先后有几十名青年深受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影响,不断外出求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革命时期,这些学生集中在北京、武汉、宜昌读书,尤以在汉学生最多。其中一批人在董必武、陈潭秋亲手创办的武汉中学和董、陈担任校长、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的湖北省第一师范、启黄、共进等一些学校读书。1921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武汉,建立了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从此,武汉中学等学校成为中共武汉地委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培养进步学生骨干的阵地和造就革命青年的摇篮。建始籍进步学生直接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特别是董必武在教育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讲授人类进化历史和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无情地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启发了这些学生的革命觉悟。

建始留省的学生在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熏陶下,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知识,激发了革命热情。1922年,建始籍在汉的学生聂维尧、张光杰、黄开沿等人,在董必武、陈潭秋的亲自领导和省学联的帮助下,与施鹤其它县的在汉学生一起,聚会武昌粮道街沱泥湾九号“施鹤公议会”,组织成立了进步团体“施鹤留省学会”,对外称“施鹤留省学生同乡会”。“施鹤留省学会”建立后,积极开展活动,很快成为中共武汉地委发动学生运动、联系施鹤地方的纽带,成为武汉地区施鹤进步学生的战斗堡垒和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

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同年夏天,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湖北得到贯彻,董必武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领导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建立。从1925年5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这时,湖北各地五卅运动快速发展,在董必武、陈潭秋等湖北党组织负责人的领导下,建始在武汉读书的聂维尧、张光杰、黄开沿等人积极投入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之中。他们在革命的洪流中锻炼了自己,纷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7月21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正式成立,董必武担任其主要负责人。1926年7月,中共湖北地委为开展农村大革命,支援北伐战争,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扩大国民党组织,凡国民党有组织的地方,我党党、团员一并加入,凡国民党无组织的地方,我党则为之创立”的决定,在武昌举办训练班并通过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将受训的施鹤籍党员派回各县。1926年8月,董必武派遣建始籍共产党员聂维祯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回建始县筹建国民党建始县党部,任筹备主任;同时,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共产党组织。1927年2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第八次执委会决定,派聂维尧与国民党党员黄子杰(又名黄德鬯,左派)一道回建始,协助聂维祯开展农民运动,组建国民党县党部。随后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黄开沿也回到建始,由聂维尧、黄开沿协助聂维祯开展党的工作。同时,秘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始县党支部,时有党员7名,聂维祯任书记,支部设在县城西街学署(原县公安局院内)。

聂维祯,1924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由北京党组织安排,转到武汉。他是恩施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建始县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第一任中共建始县委书记。1931年8月牺牲。

聂维尧,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昌就读于都府堤高师附小时,受到过父亲聂守经老友董必武的关照和教育,曾任中共铜鼓包支部书记、中共建始县委组织部长。1931年8月牺牲。

张光杰,1925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鄂西特委书记,1928年5月牺牲。

黄开沿,1926年加入共产党,曾任中共建始县支部书记,1928年牺牲。

董必武在建始的军事活动遗址

客栈:董必武当年下榻的高店子老街黄希彩客栈,位于高坪镇高店子社区四组与五组交界处,房屋为土木结构,海拔约800米,施宜大道穿街而过。老街地处台地,东西走向,青石板路面,长约300多米,北靠小山,南面为向下延伸的坡地。东距野三河谷约2000米,距望月楼约1500米。当年客栈已翻修,现为黄氏村民住房。318国道经巴东跨野三河天堑后,沿董家垭顺高店子老街南面山坡下向西通往桑园坝,宜(昌)万(州)铁路从老街东侧凌空而过。

望月楼:位于野三河普济桥至高坪镇董家垭之间施宜大道的一处平地上,小地名瓦渣坪,海拔约700米,面积约4400平方米,今属花石板村九组,为村民蔡祖孝等3户农民的责任田。乡村公路通达瓦渣坪坎上村民家。望月楼原为官府设在施宜古道上供行人休息的处所。站在望月楼上,俯视野三河河谷,施宜大道上来往的人流清晰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这里成为军队借助野三河天堑的防守阵地。楼房后毁于战火,现仅存遗址。野三河普济桥,为野三河上一古桥,2010年野三河电站竣工后,水位上涨,普济桥被水淹没。

狮子包:望月楼南侧有一矗立在野三河北岸的悬崖,崖高约100多米,壁立陡峭。崖顶名为狮子包,属高店子社区六组,下临野三河谷,河对面山上为巴东大支坪的关口垭、谭家包和野三坝。站在狮子包上,野三坝、野三河、施宜大道、普济桥及望月楼尽收眼底,有一条山路直通望月楼。狮子包顶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平台,为军队观察敌情和防守的阵地,上面设有哨所和炮台等防御设施,至今残留有石墩。(编辑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