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条老街被游客视为老重庆标本,却是本地人眼中的“贫民窟”

讲了无数次重庆的好,也对老重庆标本十八梯和下浩老街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的赞美和惋惜,今天也来说一说它们的另一面。


位于日月光广场的对面的十八梯和位于重庆南岸区的下浩老街,被认为是最具老重庆味道的地方,这两条街,有着老重庆最深刻的时代印记,有着老重庆人最珍贵的记忆,也有着游客们对于老重庆生活最美的憧憬。

尤其是十八梯,听说即将被拆迁,恨不得全世界的游客都要过来看一看这个已然要“消逝”的老街。而下浩老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就直接把这条老街称作为“老重庆的标本”。


这两个地方,有太多老重庆人的生活记忆。山城的魔幻地形,让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独具特色。老重庆人,同一条街上的邻居妯娌,一个住山脚,一个可能住山头,本来就只有几十米路,跑过去却气喘吁吁。老重庆人的老街,几乎一上街都是老熟悉的面孔,有人几十年开着一家店,有人一见面就话家常,老重庆人的老街,所有的店铺都是围绕着生活,理发店、小餐馆、杂货铺、租售碟片摊。最接地气,也是最有市井生活气。


然而,十八梯拆迁了,下浩老街正在拆迁。外地来的游客感到遗憾,本地人除了怀念,也有一种期待。在很多本地人眼中,这两条重庆老街,就是新时代重庆的“贫民窟”。

说到这里,千万不要着急下定论说重庆人势利眼,不懂生活。因为在新时代的重庆,在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对比和映衬下,十八梯和下浩里真的像极了“贫民窟”,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没有拆迁的十八梯,那里很热闹,很具生活气。围绕着老街,密集的店铺令人应接不暇,卖菜的、茶社的、杂货的、传统手艺的、租售碟片的,游戏机房,五花八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都齐全。但无一例外的是,经营的档次都很低,这里的每个铺面只有三四米,杂乱而又没有秩序。虽然在当时看来非常寻常,但发展到现在,可能更像是广东某个极边远的小镇。


那里的街道,随着建筑而延伸,而建筑,似乎都是那么随性任意而为。很多建筑能看到多次的修复整改痕迹,搭建棚子,加宽过道。而很多建筑,历经岁月,缺乏修固,已经岌岌可危,成为危房。

那里的小店,是老重庆人生活的延展。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所以很多时候,在你看到那里的市井气的同时,也连同它的不堪一起看到了。这里的卫生情况并不如想象中好,因为市井,所以不可能精致整洁。


具有同样发展历程的下浩老街也是一样。这里曾经热闹,曾经繁华,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曾经是老重庆的范本。但是在四周高楼拔地起的今天,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团团围绕下,位于繁华地带的下浩老街,它的破败不堪就显得和这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了。

追求生活质量的老重庆人早已经搬离,而代表着过去和贫瘠的十八梯和下浩老街自然只能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美好。


拆迁后的十八梯以及正在拆迁的下浩里都在向着建成“重庆文化老街”的方向重建和复修,有人说“以后再无十八梯和下浩里”,也有人说“希望以后看到一个更好的十八梯和下浩里”。你觉得会是哪一个结局?


作者:酒叔;书写一些旅途故事,发现一些旅游趣事,我眼中的风景,一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