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看一看《平凡的世界》,读《平凡的世界》我总是热泪盈眶?

1991年路遥以他的泣血之作《平凡的世界》斩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在此后的多年里,这部书感动了无数人,影响了无数人,路遥也因此赢得无数人的尊敬。如今,路遥已离世20余年,但他遗留在世间的生命之作《平凡的世界》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很快销声匿迹。20多年后的今天,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再次释放出不可想象的能量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天与老朋友们聚到一起,谈论最多的恐怕就是路遥与他的《平凡的世界》。小说以其高贵的精神气质以及七八十年代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身上那股清纯,质朴,真诚的良善之风今天依然感染着人们。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再次获得关注可以说是文化界的盛事,也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人的幸事。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为我们当下浮躁而弥乱的社会风气注入一股清新明净之风。

这些天下班后我端上一杯白开水,打开在手机里缓存好的《平凡的世界》,插上音响,一集一集的看着这部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瑕疵,但我依然十分看好的电视剧。一开头电视剧平淡无味,我也曾对此有过消极的看法,但后来我的想法就慢慢改变了。也许正如孙少平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伟大的文艺作品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最后,大师们的作品开头往往都是以平平淡淡开头”。每看一集电视我都要从头听一遍篇头那段由路遥配音用陕北方言独白的小说第一自然段: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正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开头,这样一种情境,总会使我不由自主地回到2009年清明节前夕。学校刚好放清明假,我没有回家,我从图书馆借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学奖系列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如饥似渴地沉浸在路遥对黄土高原冷静而波澜壮阔的描绘中,第一次沉浸在黄土高原一个又一个平凡人而不平凡的故事里。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些为《平凡的世界》而无眠的夜晚。如果说把我所喜爱的书比作恋爱,那么《平凡的世界》无疑就是我的初恋,懵懂、深刻,而又使人难忘。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有朋友让我给他推荐好看的书,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没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你应该先去读这本书,这是一部很有力量的书。

现在我就我个人当年读小说或如今看电视剧后的感受来谈谈我对《平凡的世界》的一些理解或者称之为看法。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主要讲述了黄土高原上三个好女人两个好男人的故事。尽管小说与电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受到各种质疑的声音,但我依然认为由路遥这部以他生命之力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平凡的世界》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依然是初读小说时深深打动我的地方。我记得路遥在润叶痛失她心爱的少安哥后,对润叶失恋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进行了大量的深情描写。如今再看电视剧,如当年一般,润叶又复活了我的记忆,使我想起一位朋友曾在2014年春节间发给我的一则信息,信息的内容是这样的:

亮,你知道吗?我今天去旬邑了,见XXX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来时坐在车上,车行驶在我们陕北黄土高原的盘山路上,我望着车窗外那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峦,山顶飘着家乡的云,山间的太阳还没有落下,山峦之间是我熟悉的黄土地我的家乡,家乡的清风吹着家乡的云,而我的心里却想着和她过去的一切,我顿时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我哭了,因为我们分手了。

也许我这位朋友之所以热泪盈眶,大概如润叶一般吧。当然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但在真正的爱情面前,作为受伤者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同样脆弱不堪。我为润叶难过,我相信他们之间的真爱,但我也明白润叶与少安同样不能逃离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审判。不过少安并不是因自我膨胀而导致的背叛,只是束缚他的东西太多,因农民身份而产生的落差,因贫穷而敏感的自尊,还有田福军因出于无奈而对自己最疼爱的侄女婚姻态度的模棱两可,因此少安为此做出了妥协与让步,只有将他对润叶那深深的爱深埋在心底。所幸的是他后来遇到秀莲这样的好婆姨,也许只有秀莲这样的好婆姨以她母性般的温暖与呵护备至才得以抚慰少安那颗受伤的心。

《平凡的世界》里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孙少平的知心爱人田晓霞在抗洪前线被洪水淹没那一刻,电视里唱起了《神仙挡不住人想人》:羊啦肚子手巾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啦容易,拉话话难……,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曲调,一边感到了眼眶的湿润。田晓霞似乎是每一个孙少平式的人都渴望遇到的,无论是读小说,还是看电视,看到晓霞牺牲那一刻,我明白我心里有多么不舍,每一个孙少平式的人都渴望一个理解他的晓霞。可以说,真正理解少平支持少平而又深爱少平的人也只有田晓霞。所以后来,我听到有朋友对我说,晓霞不应该死,真的不应该死。我想我也理解这位朋友,因为他和我的心情一样。

我记得2011年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我们县里的一个汽车制造企业里,我去了那里不到12天就果断辞职了。我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在我走进那个工厂的第一天里,我仿佛看到了我的一生,我极度失望,落寞,我明白,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时我的心情大概和少平高中毕业后回到双水村的心情差不多吧,都不甘,用少平二爸的话来说,是心比天高顶屁用。后来我离开那个工厂来到西安找工作的日子里,我回到学校又从图书馆借来了《平凡的世界》放在我的枕边。

一直以来,路遥被80年代9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批人尊为精神导师,尤其像我们这些出身成长在农村,后来又投奔进入城市,但一直过着浮游于城市与乡村,婚姻无着落,精神无依靠的年轻人们。也有学者把我们这些人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而也只有路遥笔下的人物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包括他之前那部《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而我也一直把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尊为我的精神盾牌。用小说中田晓霞的话来说,少平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个有另外世界的人。直白说,少平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精神世界的人。因为他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仍然没有放弃读书,没有放弃学习,他阅读了大量的像《红岩》《创业史》《红与黑》《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热爱生命》等这样的中外文学作品,还有晓霞推荐给他的时事评论,新闻杂志,也阅读学习与他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在那样一个热衷政治,物质匮乏,书籍稀少的年代里,而他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强大。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他是去黄原揽工还是去桐城下矿,他都很独立,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他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不人云亦云,但他也并不缺乏悲悯与仁爱之心。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活法,也有他对生活与世界的看法,他的意志又是如此坚固不可动摇。

电视剧与小说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小说中塑造的那个强大无比的孙少平,因为我觉得那个少平被路遥描述的刚劲坚韧有力,只要你一靠近他仿佛就能被他感染,而电视剧中完全没有刻画出那种形象,没有刻画出我心目中的少平。小说中路遥对孙少平的心里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也就是说,这个人心里世界异常丰富的,电视剧要把这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淋漓的表现出来也相当不易。让人欣慰的是电视剧的结尾,让少平穿上路遥生前穿的大风衣,戴上墨镜,完全是路遥式的打扮,熟悉路遥的人都能看出来电视剧把路遥后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情形嫁接在了剧中的少平身上,我想这也是出于对路遥的尊敬与缅怀吧!

看电视看到第56集末尾,当少安拉着重病的秀莲回到双水村,此时的双水村红灯高挂,烟花齐鸣,而荧屏之外那曲陕北民歌《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再次唱响时,我不由得再次热泪盈眶。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也很久没有这样认真而又完整的看过一部电视剧了,更何况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电视剧并不感冒的人来说,看电视看到热泪盈眶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我对电视剧的美好记忆里,除了童年和少年时代里看过的《新白娘子传奇》和《上海滩》,至今也还没有哪部电视剧能撼动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哪部电视剧能带给我胜过他们的美好记忆,对于我热爱的电视剧我依然能细述出我热爱的理由来。

这个被很多人看好的好婆姨贺秀莲,自从她嫁给少安,就与少安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共同支撑操持着这个家。我在小说中第一次读到这个女人时,就记住了她,因为贺秀莲姓贺,我也姓贺。我很看好姓贺的,为什么?因为《平凡的世界》里只有两个姓贺的女人,而且这两个堪称伟大的女人都有同样一个堪称伟大的作为,那就是贺凤英不要一分钱彩礼嫁给了她的革命同志孙玉亭,他们算是志同道合。而我们这位秀莲也不要一分钱彩礼嫁给我们能干的孙少安。记得一位朋友和我聊天时,谈到这个好婆姨贺秀莲出场那一幕,秀莲扑倒少安身边用牙咬破自己的手指,拉着少安用她带血的手指划过少安手掌那道生命线,对少安说,你命短,额给你延命。印象最深的也莫过于她奄奄一息时她对少安说过的那句:你笑,我跟着你笑,你流啥泪,我都替你抹……然而,这个好婆姨最终的命运也只能使我们扼腕痛惜。就像歌词里唱的:山挡不住云彩,树挡不住风,神仙挡不住人想人,那么我想,凡人啊,你也挡不住命运的变幻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究竟会发生什么。好在小说与电视的结尾都没有忍心让这个女人离去,秀莲命运最后的日子留给读者与观众去遐想吧。

与其说是润叶,晓霞,秀莲这三个女人的生命在黄土高原的山峦间如花一般的绽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如说是三个女人身上那些纯朴,真诚,良善和忘我的东西打动了我们。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价值混乱的年代里,我们渴望返璞归真,渴望理想之光,也同样需要精神壁垒的支撑。正如学者毛尖所说,《平凡的世界》重申了劳动,良善和功德。

有人把这三个女人的命运理解为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也有人并不苟同路遥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安排,认为路遥窜改了善良人的命运,让这些好人不有好下场。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我认为路遥是了不起的。因为悲剧往往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悲剧有小毁灭,大悲剧有大毁灭,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细想我们的现实,悲剧还少吗?艺术的悲剧是为了让现实的悲剧不再重新上演,可是我们的现实有哪一天不是在上演悲剧,又有哪一天不是在重复上演重复的悲剧?

再说说孙少安,电视剧中刻画的少安更形象生动,他一心不甘贫穷,一心要改变贫穷,他与少平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尊心很强。他作为长子,所以家里重担落在了他身上,他顾家,爱妻子,敬长辈,疼爱弟妹,一心要把黑面馒变成白面馒,他也是个充满理想的人,在自己吃饱穿暖后,一心想着为双水村的人谋幸福。他虽然是个农民,但他的视野,他的见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农民。对这位地地道道的陕北乡村汉子,我是由衷的敬佩,敬佩他身上那股刚烈的劲儿。不过尽管贫穷快压得少安喘不过气来,但上天也很眷顾这个能干的青年,有个对他一往情深的润叶妹,还娶到乖巧懂事的好秀莲,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也许就思想艺术而言,《平凡的世界》不如余华的《活着》写的那样简洁精致,没有陈忠实的《白鹿原》那样深刻生猛,没有冯积岐的《村子》隐秘深沉,也不如张贤亮的《绿化树》那样充满思辨,甚至显得笨重,臃肿和拖沓,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平凡的世界》的热爱,也不影响《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能量之书,作为一部平凡人而不平凡的书,尽情绽放自身的光芒。当年,路遥在北京开完《平凡的世界》的作品研讨会,文艺界的权威大腕们似乎并不看好路遥这部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泣血之作。用专家的话来说,那时文艺界的风气是欧洲现代主义盛行,被看好的是马原,莫言,余华,苏童这些才子们的先锋文学。以至于路遥在回西安的路上气愤地说道,狗日的都不懂文学。今天我不是去探讨哪种文艺创作手法更有价值,我要重申的是路遥这部作品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它随之产生的社会影响你不得不承认。如果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社会性不是衡量它自身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至少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其社会性。那么《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以高雅的精神气质产生了不可想象的社会效应的文学作品,他沟通了无数人,引起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白手起家到安居乐业,以及靠自己单打独斗,自力更生的青年人的共鸣,也引起了那些因尊严而活着的人的共鸣,就凭这一点,《平凡的世界》依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

至少对我而言,《平凡的世界》也许不是我唯一喜欢的书,但绝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它曾在我混沌而麻木的精神世界里为我开辟出一条重生之路,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路遥,这位最终倒在干渴路上的文学夸父,依然值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