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ology)

淮海工学院(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ology)坐落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

淮海工学院的前身——淮海大学(筹),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1998-2002年期间,根据全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现为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一所初显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占地2162.78亩,拥有63个本科专业,可移动固定资产总值10.56亿元,校舍面积56多万平方米。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万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

2016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

文化传统

校风:严谨、求实、团结、献身

校训:严师尊道、明德至善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有教职工1468人,930位专任教师中462人具有高级职称,71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正高135人,博士244人。100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有多位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 江苏省“教学名师”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被列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拥有“海岸带经济与陆桥物流管理”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拥有18个二级学院,设机械工程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校设有63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个专业门类。

专业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环境工程、安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学、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法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英语、日语、朝鲜语、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休闲体育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省级优势学科,1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海洋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硕士授权点(2个):农业推广、测绘工程。

省级优势学科(1个):海洋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拥有10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8门,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江苏省特色专业。

淮海工学院学生龙舟队连续四年蝉联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全校学生共有700多人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和省各类竞赛中获奖。连续十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先后575名学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1人荣获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海洋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工商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制图技术等。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海岸带经济与陆桥物流管理。

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大学物理、生物学、现代商务与港口物流、机电综合实践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GPS定位与导航。

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基础日语、VFP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微生物学等。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院、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省级大学科技园: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

对外合作

淮海工学院每年选派数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

截至2015年6月,淮海工学院与10所外国高校签署了教育与科研友好合作协议,和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英国格莱摩根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陶里亚蒂国立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韩国大佛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开办“2+2”四年制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每年输送数十位学生赴海外留学,同时面向美国、日本、韩国招收来华留学生。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淮海大学(筹)

淮海大学(筹)是在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措施指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决定,报请国家教委批准,于1985年5月创建的苏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85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淮海大学,淮海大学(筹)成为当年江苏省仅有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连云港市的第一所本科院校。

淮海大学在筹建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省为主、省市协调、四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联办”的建校方针,建立了“淮海大学董事会”,由副省长、省教委主任杨咏沂同志兼任董事长,“四市”分管教育的领导同志兼任董事会董由副省长、省教委主任杨咏沂同志兼任董事长,“四市”分管教的领导志兼任董事会董事,并制定了董事会章程。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筹建顾问,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12所省内著名高校对口援建了12个本科专业。

1986年9月1日,淮大校园正式启用。筹建工作开始后不久,国家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受当时学校规模等条件限制,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

江苏盐业学校

1959年,江苏盐业学校由江苏省盐业集团创立。

1992年,江苏盐业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合格中专校。

1994年,江苏盐业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先进中专校。

1995年,江苏盐校等五单位列入加碘盐国家级培训中心(其它四校分别为天津轻工学院、广东盐校、湖北盐校、四川盐校)。

1998年5月,省政府批准,撤销江苏盐业学校,成建制并入淮海工学院。校址为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创办锦屏磷矿技术学校。

1976年5月,连云港市根据石油化学工业部(75)油化科教字第1324号文指示精神,建立化学矿山工人大学。

1980年5月,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在锦屏磷矿技术学校和化学矿山工人大学的基础上兴办。

1982年,校址设在新浦通灌南路108号。后学校更名为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国家化学工业部原直属高校。

连云港水产学校

1958年9月,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创办水产专科学校。水产专科学校分设工业捕鱼、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3个专业,学制3年。校址在墟沟北崮山南麓,占地面积7647平方米,1964年改办为中等专业学校。

四校合并

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

2009年3月,学校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评审。

2013年8月,学校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6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