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未来需要怎样的管理思维?世界经理人“十大”给出了答案

2018年12月12日,世界经理人2018(第十六届)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论坛暨颁奖典礼在深圳圆满落幕。世界经理人全面盘点并表彰了中国年度杰出管理实践,同时邀请获奖企业家齐聚本次论坛,一起探寻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上,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之道。本届管理盛典以“智无界 创共赢”为主题,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特别支持。

2018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论坛暨颁奖典礼

会议现场,在众多企业家和管理学界领袖等多个领域代表人物的见证下,世界经理人出版人李杰发布了“2018(第十六届)中国十大管理实践”榜单。李杰在榜单的解读中指出,所有获奖企业家及其获奖实践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了解自身企业当时所处的现状;其次,这些企业家在整体战略制定环节和实施环节,都冲在前面引领企业的变革,都体现了卓越企业家的领导力;再者,获奖企业家关注盈利之外,更加重视能给客户、给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新价值。这些企业家都极具共赢思维。

面对改革4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企业未来的应该抱有怎样的管理逻辑?李杰分享了一家具有150年历史企业的成功之道,总结出一个方向:“逆境中锐意进取,战略上要着眼未来,在策略上要求稳健的经营之道。”

在表彰获奖企业环节后,围绕“智无界 创共赢”的主旨——创新与变革、眼界与格局、突破与重生、开创与共赢,世界经理人特别邀请了知名战略管理专家、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施炜发表了《以组织力量驱动企业成长》主题演讲,并促成商学院和咨询机构的专家和获奖企业家从“远见者 智无界”、“新科技 创共赢”、“勇开拓 求破局”三大方向展开高峰对话,给大家展现一个企业发展的未来构想。

机会导向增长到能力导向型增长

以组织力量驱动企业成长

当前,全球经贸环境动荡不安,中国内部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且这一大环境将仍旧持续很长时间,中国企业接下来该怎么办?

主题演讲中,施炜将中国企业过去几十年的成长概括为机会导向型增长,即机会驱动的增长,主要依赖的是人口、市场扩张等各种红利带来的巨大机会。然而,在全球经济呈整体下行趋势以及国内各种以往不利渐退的大背景下,外部因素带来的增长机遇越来越少,很多企业也会陷入迷茫中。

知名战略管理专家、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施炜

这时企业就需要更多地增强自身内部的能力。施炜认为,中国企业未来应该从机会导向型增长转变为能力导向型增长,即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内部因素驱动发展,“未来无论多么困难,中国企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以组织的力量来驱动成长。”

此次获奖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专用汽车企业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转型中就致力于“打造敏捷性的组织”。中集车辆集团CEO兼总裁李贵平在高峰对话上也提到,中集车辆以往的快速发展让绝大多数员工沉醉在过去的成功,所以他们转型中决心对核心组织打碎,重新塑造,以提高组织效率与竞争力。

施炜从调研过的二百多个上市公司总结出优秀公司的一个组织特点——高能组织。所谓高能组织,即高能量、高绩效和高能力,其中又可以抽象出人、管理体系和数字标准三个变量。人就是组织成员,他们集聚成“高能的粒子”;“高能的粒子”只有在加速器中才能使其动能更大,而这个加速器就是管理体系;数字标准则要贯穿于价值链全过程、全环节。而高能组织核心则是基于人性的管理,这其中的内核又是有对人性有假定,第二个层次是有管理理念,第三是管理政策、机制和方法等。

止学咨询创始人谢朝晖也向世界经理人指出,顺应时代和环境变化,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性“战略支点”,以“巧力”推动组织变革与战略转型,获取更大战略先机与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不确定性时代的前瞻思维创新为矛,专注为盾

企业做大做强后在产品版图总是会有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创新研发新产品、也可以继续专注在自己已有的产品线上,这两者是否矛盾与冲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高晶鑫主持“远见者 智无界”高峰对话

李贵平认为,商业世界纷扰太多、诱惑太多,专注肯定是企业成功的基础。“怎样保持专注力?保持高速前进,就没有空余时间左看右看。这时创新是围绕你选定的方向展开的,专注跟创新并不矛盾。要赋予企业围绕着主业向前进化的使命,明确使命跟任务,是帮团队保持专注最好的办法。”

获奖企业之一、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自主品牌音频企业漫步者张文东则指出,作为一个企业,专注之所以提出还是为生存来考虑,这个挣钱做点这个、那个挣钱做点那个,就是刨坑,这种企业永远生存不了。“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学会打井,坚持打下去就能打出水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专注更体现于企业对消费者的专注,尤其是作为一个品牌时,为什么消费者会选你?如果你没有足够专注的深入研究,不要去进入那个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高晶鑫在主持高峰对话中,总结李贵平和张文东的经验为:“一是要用企业发展的理念来作为前进的约束,用文化的基因来保持企业专注的态度;二是专注是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创新是创新在你的产品上,了解客户需求并持续改进。”

打造多元化竞争中的能力技术+

近几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掀起了一股“技术风”,这股浪潮可以概括为智能化浪潮。智能化由什么驱动?谢朝晖认为,既不是产品质量,也不是服务切近,最本质的是技术。科技型企业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普遍借助了“技术+”,他们具体又是如何借助技术赋能自己与行业的?

止学咨询创始人谢朝晖主持“新科技 创共赢” 高峰对话

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亚洲第一大高性能计算机厂商曙光公司高级副总裁任京晹以自身企业为例,一方面,要不断在计算领域的核心技术上谋求突破,同时好东西还要能用好方提供给用户,所以也要在商业模式上做尝试。大家都听说过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不光是这些跟大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可以共享,曙光就把共享模式引入到了计算领域。任京晹表示,还是要找到市场的需求,把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进行有机结合。

物联网领先厂商研华IoT嵌入式平台事业群总经理许杰弘则指出,最起码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是定位,第二是服务,第三落地实施。定位清楚了才知道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然后想清楚如何才能做好这个服务,最后就是做好执行,一步一步推进。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破局之道产品力+品牌力

中国通过低价代工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代名词,中国企业在早期阶段整体上都欠缺品牌意识,主要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创新并不受到企业的重视,品牌塑造更不是企业的主要任务。这几年,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商迫切感受到了打造品牌的重要性,正努力寻求转型,以改变过去“廉价低质”的形象,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百思特咨询集团执行总裁陈浩主持“勇开拓 求破局”高峰对话

百思特咨询集团执行总裁陈浩在主持高峰对话中指出,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寻求破局,持续向前发展,关键是产品要做得足够好,同时持续建立自己的品牌。另外,要学会借力,借助外部势力推广自身企业的产品、品牌。

专注于数码音频行业的不见不散创始人谢开则表示,品牌背后是品质,而品质背后应该还有一个个性定位,“你必须做出有个性的产品才不会在产品大潮中被淘汰,要有自企业身的品牌故事,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品牌文化。”

“2018中国十大管理实践”

专刊报道

记者 / 沐野

图 / 2018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论坛暨颁奖典礼现场

(www.cec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