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一些人稱吃飯為“打尖”?

張毓瑛


在古代,日常起居中衍生出不少俚語,如“打尖住店”,這個詞在古裝劇中是高頻詞,十分常見,有許多人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把吃飯叫做“打尖”呢?

這還真不是空穴來風,一般都認為路途中吃點東西休息一下再趕路叫“打尖”,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寫過“忽然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秦鍾遠看著寶玉所騎的馬,搭著鞍籠,隨著鳳姐的車往北而去……”;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有過“這回出京,在張家灣打尖,看見一首題壁詩,內中有兩句好的”,這個詞在歷史名著中出現過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時,可見已經是約定俗成。

按說起來,打尖和吃飯確是風馬牛不相及,無論如何也扯不到一起,怎麼就成了一個意思呢?我查了不少資料,發現大家的看法出奇一致。即打尖是“打火”的訛誤。

宋元時,社會經濟發達,衍生了許多民間生活用語,其中就有“打火”。在當時,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飯,做飯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飯必點火,點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飯叫做“打火”。這種說法有考古學依據,在元代流行的諸多話本中,一律將吃飯叫做“打火”,這就是證據。可能是年代久遠,也可能是路邊的旅店寫招牌的時候文化水平低,沒弄清楚,寫來寫去就改為了打尖,以訛傳訛,原來的說法反而沒人提,旅途中吃飯就自此徹底改為了“打尖”,時間大約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亦文亦物



我們經常看電視劇和小說客人去客棧的時候,小二都會來句:“客人是住宿還是打尖啊”,住店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打尖就有點懵了,雖說我們大致都能猜出是吃飯,但是吃飯就是吃飯,耍什麼么蛾子,非要叫打尖呢?

《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就是說古人在趕路或勞作的時候,飢腸轆轆,但是特別匆忙,只能稍微吃點東西,來打發下自己的舌頭,而舌尖又是舌頭中最敏感的地方,所以叫“打尖”。



有的說法是古人做飯的時候用的是打火石打火,所以把做飯叫成“打火”,不過火與尖的字形很像,由於書寫錯誤,再經過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打尖。


最有意思的就是說“打尖”是古代江湖之人的黑話,古代官府經常打擊黑惡勢力和邪教,他們就轉入地下行事,所以古代幫派說話就與正常人不一樣,經常使用暗語,行走江湖時把吃飯叫做“打沙”,把喝粥叫做“打浪”,這樣能很好的識別自己人,這樣的黑話使用起來也更加的隱蔽和安全,所以“打火”也極有可能是這樣轉化成“打尖”的。


綠球萬象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那麼就簡單分析一下我所瞭解到的關於“打尖”的一些說法。

首先, “打尖”這個詞是吃飯的意思。但是並不是尋常百姓家常用的一個詞,這個詞專門指的是勞作或者遊玩時的人,跑去店裡吃個東西,歇歇腳,才俗稱“打尖”。

一 有個詞叫“打火”,你或許也聽過

為什麼會有“打尖”的說法呢?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古時候人們生火做飯,而生火可能是鑽木,也可能是使用“打火石”,故而有“打火”一說,而“打火”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飯,它也就成了吃飯的代名詞。

一些歷史學家就曾經提出,隨著時間的發展,可能人們將“打火”誤傳成“打尖”,畢竟倆字長得很像。另外一些典籍也佐證了這個說法。

《西廂記·楔子》中有這麼一句:“咱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或許可以說明“打尖”就是“打火”)

二 “打尖”可能有“打發舌尖”的意思

古人認為每次一餓都是舌尖分泌唾液,所以就有打發舌尖這一說法。指的是人們肚子餓到不行,停下來吃個便飯,湊合一下,隨便應付下饞到不行的舌頭。

京津一帶的老百姓常行路途中吃便飯叫“打尖”。其實就是“打發舌尖”的縮寫。

三 有時候,這是一種自謙說法

如《紅樓夢》中十五回:“那時秦鍾正騎著馬,隨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

《紅樓夢》用“打尖”這個詞。但是在這裡卻是一種自謙的說法了。打尖有敷衍一下吃飯的意思。難道這裡真的是去請別人吃粗茶淡飯嗎?

肯定不是啊,即使大魚大肉,也用“打尖”,其實就是自謙的說法了。

“打火吃飯”,如今“打火”是一件事,“吃飯”是另一件事,自然“打尖”又是另一種意思。

所以,隨著時代發展,雖然如今人們已將“打火”,“打尖”,“吃飯”有所區分開來,但其本質意思還是差不多的。





思齊自清


我理解"打間"是未到飯時,中間吃一點,謂之打間


老人新手新手


旅途短暫停留的飲食而不過夜稱為"打尖"。


田長旺


打尖,指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這在小說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打尖,實際上是打發舌尖的縮略詞。舌尖是人對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趕路的時候餓了,好賴吃點東西,打發一下舌尖,而後繼續上路。


不止是回憶


四川一些地方農村裡曰常(非正式場合)還有這麼說的。


王祖蔭1


個人理解,打尖是隨便吃點,墊墊肚子,誇大說法讓舌尖嚐點點東西即打尖。


WLL樂樂


糧食碰到舌頭尖,所以叫打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