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法则

“人生中最难忘的什么?”

“青春。”

不是因为小景深下少年唇角那细碎的绒毛,也不是因为早恋有多难忘,学习有多好,更不是因为被固化过的那些青春里的嘶吼,而是因为最迅疾汹涌独一无二的这场成长




多年以后,我们才终于明白,大多数人的成长之路并非一条两旁长满花草、可以任由自己撒腿奔跑的道路,而是一条想蹦跳却会被压住、想奔跑却会被拉住、想自己选择方向却还是会被拽住的道路。

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靖霖、代旭等主演的电影《狗十三》,以一种冷静克制的手法恰到好处的诠释了这一点。




《狗十三》拍摄于2013年,晚于《李米的猜想》,早于《烈日灼心》。密封五年,其影片价值正如主演代旭采访时所言:“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透过“青春”直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痛点。

小编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的实时信息功能,发现关于电影《狗十三》自上映至今共产生了25762条数据。




小编发现网友们对于电影的关注点都在主角李玩父亲保平的“教育”下变得懂事




这部拍竣于2013年的电影,“尘封”五年后,终于将于2018年12月7日在院线公映。作为一部能够让我们产生深刻共鸣的青春电影,它有着怎样的价值?

女主角李玩


由五年前还没有陷入“胡辣汤”事件的张雪迎扮演,稚嫩而单纯,倔强又独立。




她像一个被父亲过早抛入成人世界的小孩,成人世界有偏见、有自私、有虚伪残忍、有自以为是,处处都是她孤立无援,痛苦迷茫的影子,于是她只能被迫把自己罩进大大的玻璃罩子,里边有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狗陪伴她。

但是后来爱因斯坦还是被弄丢了,这是大人教会她的第一件事。

她被欺骗,被打,又被哄,她学会了沉默和妥协,学会接受继母的谎言,假装第二只狗就是最初的那只爱因斯坦,然后大人说她懂事了




《狗十三》就像是在拍我们自己的故事,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会在现实中发生。让小编想到十三岁的时候,和家人之间的争执、吵闹,还有拿奖状时家人急不可耐的欣喜,以及肩上背负的全家人的期待。

无力的父亲


大多数时候,李玩父亲给观众的感觉不是很好。

他的婚姻出现过裂痕,他常年忙于工作缺乏对女儿的陪伴,他强行更改女儿的兴趣选择,他在女儿“不懂事”的时候会用较为粗鲁的语言和动作对待,更会在气急败坏时动手打女儿




他以自己的思维主导女儿的选择,丝毫不顾及女儿的真实感受,并且还感到某种得意——骨子里认为自己作为父亲,有权力做这样的事情

电影非常真实,电影里的爸爸不擅长沟通,以为打一巴掌之后给颗糖吃就能修缮和女儿的关系。他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会在生意的饭局上让女儿喝酒,又会双标地斥责女儿和同龄人喝酒。




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努力地在生活、在工作,在权衡两个家庭,照顾每个人的心情。他夸李玩懂事,是他的骄傲,却不知道是他们这群“明事理”的成年人让李玩变得敏感、恐惧,又小心翼翼。或许只有等父亲老了,才会知道自己错了吧。

在电影中李玩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高放没有回答。




我想我们也无法回答,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广泛抽象令人沉重的词语,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大人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大多数“中国式父亲”的缩影,因为我们都可悲的在看这部电影时拥有共鸣。

观众的共鸣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呈现了青春年少时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成长故事。




我们在观看影片《狗十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我们何尝不曾有着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却被迫更改甚至放弃;我们何尝不曾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和父母发生争吵;我们何尝不曾倔强地坚持自己所理解的事物,不惜叛逆地与父辈进行对抗;我们何尝不曾经历着冷漠、忽视甚至暴力相待,最后也慢慢学会听话、懂事以及妥协?




当银幕上的李玩一次次经受着“懂事”的禁锢与矫正时,我们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翻涌起来,由影片勾起来的回忆再反射回片中人物身上,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

不得不说,果靖霖和张雪迎这两位主要演员的表演也为本片加分不少。前者把“父亲”的那种成年人的复杂、无奈以及无力,演绎得深入人心,很有质感;后者把“少女”李玩的那份倔强与妥协诠释得恰到好处,既有爆发力又有张力,成就了“李玩”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正如前文所言,《狗十三》是一部能够让我们产生深刻共鸣的青春电影,它不像其他一些国产青春电影那样硬塞入不少近乎狗血的元素,而是极大地观照了现实,折射出对社会问题的拷问,还传递了对成长教育的思考。

既能引发青春成长的情感共鸣,又能启发现实问题的思考,这便是《狗十三》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