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旦角,武旦和刀马旦竟然可以有如此差别!

武旦

武旦,旦行的一种,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武旦分短打武旦和长靠武旦。

短打武旦

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少数情况下也有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有的还以跌扑取胜。在唱上和表演上稍有逊色,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孙二娘,《无底洞》的白鼠精,《摇钱树》的张四姐,《三岔口》的店主婆等,都属于短打武旦。

长靠武旦

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刀马旦

“大抵扮演搜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且激烈,不用打出手,较粉重于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的梁红玉、《穆柯寨》的穆桂英等。”——《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的女性,身分大多是元帅或大将,因此以气势见长,如《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的穆桂英、《棋盘山》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的双阳公主,《扈家庄》的扈三娘等。刀马旦在表演上唱、念、做并重,虽也需要开打,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刀马旦实际上是武旦和花衫合起来的—种行当。

戏曲界历来强调“一专多能”,并且根据剧情需要,许多戏里的女主人公都要求“能唱能武”。所以目前只专攻武旦的演员已不多见。梅派青衣史依弘、尚派青衣周利、程派青衣李佩红、荀派花旦管波的武打功架都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