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官场上,凡是被汲黯骂过的人都升官特别快,本人却原地不动

汉朝有一个有趣的人,凡是被他骂过的人,在官场上都能扶摇而上,而他本人却总是原步不动。此人就是公孙弘曾经合作过的政治伴侣,汲黯。

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公孙弘是知道的。想当初,前丞相田蚡准备将窦婴往死里整的时候,除了汲黯外,基本都没人替窦婴说句公道话了。汲黯为什么这么厉害,不仅仅是性格刚烈,更主要的是,他当过刘彻的启蒙老师。

在汉朝,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个传说:卫青见刘彻,刘彻可以一边蹲在厕所,一边说话;公孙弘要见刘彻,刘彻有时可以免冠;但是,如果汲黯求见,刘彻非得整得全身一尘不染,整整齐齐的才可见面。

有一次,汲黯突然闯进刘彻住所请奏公事。当时,刘彻没有戴帽子,但他远远望见汲黯,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好窜入帷帐中,让侍者代劳批示。

所以说,这种连皇帝都不敢轻易惹的货色,公孙弘是惹不起,躲也躲不掉。

有一天,上朝。汲黯突然当着众人面突然咬了公孙弘一口。

他对刘彻说道:“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而还要回家睡觉盖布被。他这不是明摆着蒙人吗?”

齐人多诈,欺世盗世,那是一点没错的。这是汲黯的逻辑。这是他第二次揭公孙弘老底了。

刘彻转头问公孙弘:“真有这回事?”

公孙弘从容作答:“是有这么回事。”

刘彻看着公孙弘,半天无语……

然而,公孙弘又答道:“陛下,我身为三公,还盖着一床布被,的确是有损汉朝公卿形象。不过,我还是谢谢汲黯给我提出忠告,他不愧为一个忠臣,陛下应该为有这样的忠臣而欣慰啊。”

投之匕首,报之桃李。公孙弘这招避实就虚之术搞得汲黯极不好意思。刘彻也觉得这个公孙弘做人挺厚道。

从此,刘彻越来越欣赏公孙弘。

更让汲黯料想不到的事,还在后面。在汲黯的穷追猛打下,在刘彻的皇恩浩荡中,公孙弘像仍然扶摇直上,越飞越高。

不久,刘彻免去薛泽丞相位,公孙弘接班。

汲黯想攻击公孙弘,没想到反而成了人家炒作的工具。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对那些看不顺眼的,只要一掐都不禁被炒红起来,而且千篇一律往上升官。

第二个被汲黯掐红起来的人,是张汤。

公孙弘早年学过法律,张汤也是学法律专业出来的,所以公孙弘对张汤较是欣赏。两人一拍即合,意气相投,成为了好同事。

张汤做官之道,简直就是公孙弘的一个翻版:要想升官,首先将专业知识搞扎实。更主要的还有,一切顺从皇帝的旨意办事。见风使舵,小心谨慎,才能使得万年船。

张汤自上次替刘彻搞掉陈阿娇后,就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张汤从此做事,更加积极。那时,他为了求发展,和一个叫赵禹的家伙,准备修改汉朝法律。

在汉初,有四个人是汉法的奠基人。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兵法,叔孙通定仪法,张苍定章程。当年,汉高祖刘邦嫌秦法苛刻,废除了许多没人性的条文。,萧何定的那一套法律还是不够宽容。后来,曹参上台,实行懒汉政治,对萧何定的法律,保持原地踏步,没有梳理。以至于到了文景之治,文帝刘恒亲自参与整理和完善,又废除一些苛刑,景帝刘启上台,又继续改。

在刘彻登基以前,汉朝的法律,基本上是以人民满意为主。不满意的就改,一直改到百姓点头称赞为止。所以,刘启后来拼命地改,改得人民都满意过头了。有的刑法简直到了,如果不犯罪,都觉得亏的地步。

文景二帝修改法律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从来就是少管事的工作态度。时过境迁,刘彻已经不喜欢黄老治世之术。他认为,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就是法治和德治相联合,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在刘彻看来,法家是干实事的,儒家是用来点缀升平,为社会树立道德模范的。法律专家的特长就是不是使法律书简越来越轻,而是越来越重,条条文文必须做到执法有依。

张汤干的就是这种细化法律的枯燥的工作。

工作是辛苦了点,利润却是诱人的。张汤和赵禹合伙修改好汉法后,俩人同时升官。赵禹升到少府,张汤被提为廷尉。从此,张汤正式列为九卿之位。

当公孙弘和张汤不知道在哪个山旮旯里混的时候,汲黯早就当了都尉,位于卿位。没想到,公孙弘都七老八十了,升官就像修道升天一样,追都追不上。这是很让汲黯纳闷的原因之一。

自己原地不动很多年了,竟然又窜上一个张汤。况且他对张汤不是一般的不顺眼,而是特别的不顺眼。

汲黯的专业是黄老学术,尽管他做的工作,与法律沾边,但从不乱整。偏偏是这个张汤,却乱了汉朝将近百年的大法,改得苛刻深奥,乱七八糟,让人直叫不爽。

如果文景两帝在地下有知,肯定跳出来扒了张汤的皮。

不过没关系,让我汲黯自己来吧。

又是上朝。

汲黯当着刘彻面,大声骂张汤道:“听说你将汉法改了,你知道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吗?以前的法律对于老百姓来说,还可以乱蹦活跳。你现在却改得,让天下人都只有掂着脚,只有抖缩的份了。你以为让监狱装满囚犯就是好的法律吗?你以为让天下人都躲着法官,就是好法律吗?本来祖宗大法好好的,你竟然为了成就自己的升官梦,将高祖定下的规矩搞得一塌糊涂。我告诉你张汤,你这个做法,于国于己,都是无益。你就等着断子绝孙吧。”

汲黯骂得痛快,张汤没有不痛快的表情,他从容自信地对汲黯说:“公如不服,可以廷辩。”

辩就辩,谁怕谁。汲黯等的就是这句话。

之前他想死磕公孙弘,没想到公孙弘根本就不接招。既然张汤不怕死嗑,那就奉陪到底。

但是,汲黯马上发现,他根本就不是张汤的对手。

俩人果然举行了一次辩论。汲黯的辩论风格慷慨激昂,大道理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张汤的风格犹如众溪汇流,深究法理,论证严密。

有理不在声高,事实胜于雄辩。

汲黯输了。

这次输,是真输在口才不如人。嘴巴是输了,汲黯却不认输。他轻蔑地对张汤说道:咱们的事没完,走着瞧。

那就走着瞧吧,看看谁笑到最后。

公元前124年,冬天。公孙弘迎来了人生最得意的岁月。这年十一月,刘彻免去薛泽丞相职,御史大夫公孙弘老步一跃,成为当朝丞相。

是年,公孙弘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