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韩寒”们:中国人受侮辱后,连愤怒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上周,全民经历了一场波澜起伏D&G事件,在一片抵制的声浪之后,很多人也开始反思:

是不是中国人有些过于敏感,开不起玩笑了?

果然,这两天就有人将十年前“韩寒”的一篇文章拿出来,借以印证中国人神经敏感的猜测。

文章获得了很多转发和讨论,但这样的现象也不得不使我们注意到:每次遇到类似的辱华事件,总有人站出来呼吁大家要大度,不能太敏感,要经得起负面和调侃。

像这样的言论有很多,多到和辱华言论不相上下,多到让人耳朵起茧。

但是,D&G事件真的是中国人敏感了吗?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辱华事件,都是中国人过于敏感了吗?

还是真的像有的人说的,“中国人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今天,我们来仔细说说这个事儿。




近日,日报君的朋友圈被一篇“韩寒十年前的文章”刷屏了。




转发者们称这是“韩寒先生十年前发在xx网的文章”,文章类似小型时评,通过列举当年发生的几起辱华事件讲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总结来说,在这篇文章发出的十年前(准确来说是十一年前),在那些被大众认为是辱华的事件发生后,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和作者个人的心境,“韩寒”认为:中国人有些敏感了

但是十年前的中国人,并不知道很多行为和言辞是和辱华有关的。

就拿留学生来说。

出国后,一些留学生可能会发现有老外冲自己做眯着眼睛的表情。但在十年前,很少有人将这样的做法和辱华联系在一起。


就像20年前如果有人对着印度人大喊“阿三”,对方未必会认为自己被骂了,受到了侮辱。但是现在,很多印度人都知道,“阿三”是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现在的印度人比过去更敏感了?

并不能,因为“阿三”这个词和相关刻板印象产生之初,就已经是在侮辱印度人了。

在19世纪甚至是50年代之前的时期,美国南部的很多州连喝水的水龙头都分“white”和“colored”。




那又是为什么在50年后,这种现象就极为少见甚至销声匿迹了呢?

那是因为,在19世纪50到7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此起彼伏地爆发了。这些运动逐渐让人们意识到,以前那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所以到了今天,大家才不敢骂黑人,知道尊重有色人种和不同族群。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贝克汉姆长子发的那张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黑人群体,并配文“这里一点都不像纽约/伦敦”,会引起怎样的“反响”?

那又是为什么他能发出亚裔身在意大利的照片,并配文“这里简直不像意大利了”呢?




那是因为,以前的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形容是不得体的。

直到后来,

有人开始用“Ching Chong”骂中国人、说中国人是“rice eater”;

有人眯起眼睛模仿亚裔的面部特征;

有人在店门口贴出“中国人禁入”;

有人在故意将不完整的中国地图印刷在商品上出售;

… …




还有最近D&G设计师的那句“the country of is China …”

10多年来,随着数十万留学生走出国门去到世界各地,我们也能逐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外国人对我们的侮辱。

留学生们将这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甚至是整个亚裔群体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带回国内,也让我们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词是在骂我们,什么样的做法我们绝不能当玩笑一笑置之。




所以,当国际球星拉维奇用手指撑起眼角作出眯眼的姿势时,国人会愤怒;

当Gigi Hadid 故意眯起眼睛拍照时,国人会愤怒;

当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师说我们的国家像屎一样时,国人更会愤怒...

那么,我们的愤怒,是否没有必要呢?



今年四月,法国时尚品牌巴黎世家发生了一起辱华事件。

简单来说,起因是巴黎世家店内有几名外国人插队,中国人上前理论几句,对方动手打人。而商场保安拉架却只控制中国人,并对中国人大喊:“滚出去,再也不要来买鞋了。”

最后插队的外国人买到了鞋子,按规矩排队的中国人却被定义为“闹事的人”。



(商场保安勒住中国男子的脖子)


我们的同胞在国外受到欺负,我们抵制这个品牌也是理所应当的。

D&G和巴黎世家却不一样,这个品牌的歧视却是“不那么直接的”。

在D&G的宣传视频中,配音阴阳怪气的强调“这种小木棍制成的工具(筷子)”来吃“伟大的披萨”,全程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字里行间包含了对筷子文化的看不起。



(截图自D&G宣传视频)


其次,设计师更是口出恶言,在和别人的私聊对话中称“中国是屎一样的国家”。

该设计师的嘴脸被曝光后,他先是称自己被盗号,用“NOT ME”来遮盖自己的行为,后又打脸用中文道歉,不情不愿的向钱“低头”。


(D&G两位创世人用中文道歉)


D&G并没有像巴黎世家那样,对中国人造成直接伤害。

但是这种“无形的伤害”却是源源不断的,一旦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继续为这个品牌掏腰包,只会让这些做法变本加厉。

忍气吞声换不来别人的尊重。



(图源:南方早报)


那么,我们的反应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太敏感了?

其实并没有。

可以这样想一下,如果是相同的设计,为什么会有人花大价钱去购买这个品牌呢?

比如两件相同设计的t-shirt,上面印了“李宁”,售价是500块钱,印上了“Dolce&Gabbana”两位创始人的姓氏,可能售价却变成了5000快钱。



(图源自网络)


凭什么质量是一样的,设计甚至都是一样的,只是贴的牌子不一样,就多了几千块钱?!

对于D&G而言,卖的是设计师的“人设”。

创始人设计师先有了人设,再有了品牌,你穿着品牌出现在社交场合,别人会通过你穿着的品牌去定位你的审美。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会穿印着“秦桧”字样的衣服,美国人也不会穿印着“犹大”的衣服走在美国街头。




如今D&G创始人骂了中国人,我们进行合理的反击,抵制这个品牌的设计。这不是中国人的大惊小怪,也不是中国人的小肚鸡肠,而是完全出自一种理性的抨击。


D&G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很多明星宣布罢演,有人说这些明星被迫统一爱国战线。

设计师人设崩了,导致大众非常反感,明星难道不站队吗?




一方面,明星也有自己的爱国情怀;

另一方面,明星罢演也并不是因为爱国,很明显D&G的设计已经不符合他们的品牌形象了,明星难道还要和这样有争议的品牌搅合在一起吗?

所以,中国人如此愤怒是因为太敏感了?

非但不是,这种抵制是很合理的。



D&G“辱华”事件也一直存在争议。

外交部也对此发表了回应,称此事本质上不是外交问题,也不希望上升为外交问题。



(图源:微博)


可能有人也觉得我们不必自降国格,一个品牌的行为实在上升不到“辱华”的地步。

我们没有任何人想把这件事情扩大化,简单来说这就是中国民众加中国明星导致的一个抗议行为,不必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义事件。

然而,最先曝光这件事的女生是一名越南人。

讽刺的是:D&G涉嫌辱华,竟然是一名越南人替我们出的头……


至于侮辱“筷子文化”的视频,日本和韩国的声音也大多是:

这就是一种侮辱。


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民族,这种纠结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它能让我们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之。

坏处是当别人在为这个民族的利益做奋斗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说:是你太敏感了!




有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心是一直存在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辨别出这些恶意,并力所能及的对他们Say No!

中国人受到侮辱的时候,得允许中国人“骂人”,也必须让这些人知道,想在中国做生意,得先学会尊重中国人。

很可能我的一些中国同胞觉得别人骂我几句无所谓,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