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一座充满危机并负重前行的城市(深度好文)


先谈省市对宝鸡的定位及要求

国家战略层面: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省上要求宝鸡:走在建设“三个陕西”的前列 【富裕陕西 和谐陕西 美丽陕西】



传统认识:

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

陕甘宁川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陕西省西线旅游重要目的地

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根据定位及要求,基于宝鸡现存优势,提出一条简单清晰且朗朗上口的口号会更容易被外界认识记住,如宝鸡,中国西北最具文明礼仪、最佳幸福人居的山水城市。注意:区域界定在大西北,宝鸡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与固化的西北形象正好有着巨大的反差,让外界有一种想亲身体验的冲动,倘若界定在西部这个范畴,会稀释减弱这种色彩强烈的反差。再者,这个口号诠释了宝鸡的城市内涵,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明礼仪是从宝鸡周原地区初制的,同时,宝鸡在生态人居环境、社会治安、城市面貌、城市管理能力、繁荣的工商业、市民较高的收入水准、奇低的物价等方面所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最后落脚于秦岭北麓、渭水之滨的山水城市上,总之,这是一个既简洁又完整且朗朗上口的口号此外,更想说,不管是定位还是口号,这些也紧紧是个静态体现,而最切近实际情形的是线性动态的,

最终得靠“硬实力”说话,一切“软实力”都得转化为现实的硬实力上才更具说服力,而这种“硬实力”就体现在关键数据上,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发展,经济上不去就妄谈副中心及走在前列的话


汉中高铁线路规划图

宝鸡的几点优势:

第一:宝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青铜器之城。

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中国之首,宝鸡出土的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闻名于世,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宫、台北故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宝鸡还拥有中国最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二字作为词组最早出现在出土于宝鸡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何尊上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为目前所见出土青铜器中最早发现有“中国”一词的文字记载,这是考古学界公认的观点。

第二:宝鸡传统的交通枢纽地位优势。

铁路方面: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宝平铁路、陇海兰新;从宝鸡往东过西安经郑州到达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铁;宝兰高铁的开通,从宝鸡坐高铁可以直达乌鲁木齐。

高速公路方面:连霍高速西宝段双向八车道、宝天高速、宝平高速、宝汉高速(在建)、连霍高速南北过境段所形成的宝鸡绕城高速(未全通,在建)、宝鸡机场(前期准备阶段)。

第三:纵使将宝鸡置身于中西部这样一个大区域中所展现出均衡的综合性方面优势。

简单说:“工业强市、旅游名市、生态大市”,这12字概括了宝鸡这座城市追赶超越的期许;综合来说,厚重悠久的人文历史,雄厚坚实的工业基础,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国领先,生态环境建设西部领先,医疗保障全省领先、全国有名,基础教育全省领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国领先,平安建设全省领先、全国有位。这也从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的地级市却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西北唯一、全国第一家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群的地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诸多最高荣誉称号就可以看出实力不凡。

第四:包容务实的宝鸡企业家群体。

宝鸡企业这些年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近几年在中亚也开始投资建厂,扩大对外贸易交易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东岭集团一直保持陕西最强民营企业的地位。

认知陕西第二大城市?


陕西进入全国百强的三座城市(西安、榆林、咸阳)基本上已经定型,不同机构的排名都能见到这三座城市的身影。简单说来,西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稳,政治上、经济发展上不求上进,只维系点基本的尊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仍然是西北地区的区域门户城市,暂时谁都替代不了;榆林,前些年能源最辉煌的时候,青云直上,省会城市西安明显感受到了其强大的咄咄逼人之势,近些年虽受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也基本上稳住形势了。但与同类型城市鄂尔多斯比较的话,差距依然明显,追根溯源还是陕西人与蒙古人特质的区别,陕西官方的特质基本上把这座城市就定死了;咸阳:贵为第一帝都,处处失落,是一座不知如何发展的城市,但这座城市在陕西这样一个及其保守、及其传统、及其不求上进的氛围中显得很特别,是一座最不像陕西特质的城市。看看洗脚、保健、疗养等居然是首创之城;再看看505集团、步长集团等医药公司,就知道这座城市有多么的不容易,同时又多么的顽强。

回到宝鸡,在陕西,从GDP上说排第四,从最重要的地方财政收入上说排第五,可所有的宝鸡人都认为,宝鸡是陕西最好的城市,是陕西第二大(工业)城市,所有人光记住了第二,忘记了是工业第二,可怕的是这种认识也是受到省内其他兄弟城市认可的,一说起宝鸡,确实好,确实比其他城市强。好在哪?强在哪?也能说出一大堆让人信服的根据和理由出来。

但想说说,再不敢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四平八稳了,得出门看看差距,得有积极的进取心才对。虽说也招来了吉利这样的大企业,但宝鸡近些年的情况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起来,情况在持续恶化,再不奋发图强,只会被甩的更远。


宝鸡交通现状与中长期规划

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及如何解题破局:

多年的体会,故乡就跟一个人的身份一样,它的发展进步比个人的一切都要重要的多,笔者过去一直为宝鸡的发展深感欣慰自豪,看到或是听到其它兄弟城市快速发展的信息又多替其担忧。从个人私心来说,我们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越往上,跟个人利益挂钩的越少,越往下,利益最明显,特别是到区县一级,方方面面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很多项目都要地方积极争取,谁争到谁受益;还有很多项目都需要地方配套,如果地方财力有限或者领导魄力不够,就会暂缓搁置。对于地方政府每年公布的众多数据,笔者一般只看重:地方财政收入和争取到中省的资金额,这两个数据就可以判断出地方政府能为群众办多少事。所以,不能不替家乡宝鸡的发展而忧心。

下面谈几点拙见,水平有限,难免考虑不周、有所瑕疵,还请见谅宽容:

1.首当其冲且重中之重的交通问题。

因为交通,千百年来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凤翔府让位于一个名不见传的村子--宝鸡;因为交通,郑州起来了,开封、洛阳落魄了,开封,在民国之前一直是河南的省会,洛阳,隋唐时代是帝国的东都;因为交通,保定(民国前河北省会,直隶总督所在地)落魄了,一个叫石家庄的村子起来了;因为交通,柳州,株洲等中小城市成了交通枢纽。所以,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一直以来坚持,南北走向的高铁干线对陕西来说意义更大,陕西太缺乏能将陕北、关中、陕南串联起来的大通道,北可到内蒙,南可下川渝,包海高铁就是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形成的,西延段今年全面动工,估计最快下半年延安到榆林段也会开工建设,包海高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会大大缓解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东半边的南北联动问题。但笔者认为,陕西只有一条南北高铁通道不够,对西半边带动作用有限,因此,笔者一直呼吁应该再建设一条以宝鸡为中心的南北高铁大通道。宝鸡目前最缺一条南北方向的交通快速大动脉,如果能有一条国家干线的高铁和一条干线高速,情况会好很多。如果南北方向的问题不解决,对宝鸡的制约还是很明显的,这是必然。从建国起,宝鸡的交通优势就比西安强,是陕西绝对的交通枢纽。宝鸡因为交通而兴,但因为最近这些年国家及省上对省会西安在交通项目的倾斜,宝鸡的交通地位已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陕南三城临近大城市武汉,成都,重庆的地缘优势,加上早已开通的机场,特别是安康,其交通优势不可小觑。近十年来,西安到各方向通了几条高速(铁路),特别是到安康和汉中方向的高速,宝鸡的交通优势便不复存在;近些年,国家规划了多条高速与高铁的干线路网经过陕南三市,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届时,宝鸡交通与省内这些兄弟城市比起来确实很难说具有一定的优势等类似的话。笔者通过近些年国家交通战略的总体布署情况来分析,不止陕西,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有一种现象,交通资源在回收,往大城市、往省会城市集中,交通资源重新调整到各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像“一五”或“三线”期间国家会将大的交通枢纽布署在中小城市的历史机遇一去不返,终将会成为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而存封于记忆。新一轮交通地位争夺白热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始了重新洗牌。看了“十三五”期间的交通规划后,笔者开始替宝鸡担忧起来了,不忍看到,成也交通,财也交通的局面。另外,笔者一贯坚持的思路,高铁站的选址应该靠近中心城区,应该方便百姓出行,要能起到快的意义,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得清醒认识到这些方面,并要为此积极奔波,协调争取南北方向的大动脉、大干线项目“落户”宝鸡。

2.先天性人口规模不足问题。

乐意将复杂的东西梳理的简单点,这样才能理清思路、看清事实。一个地方想要发展,一定规模的人口必须是首要的,人都没有,何谈发展?发展有何意义?拿省会西安来举个例子,为什么从过去比较强的城市到目前的尴尬地步,综合实力勉强处于二线中游位置,经济实力只能算三线城市,已经远远落后于同处西部的成都和重庆。西安在与这些城市竞争中,处处被动落后。也许有很多种原因,但笔者想说的是,一定跟人口规模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西安一直想打造大西安的战略,人口要朝千万人口城市迈进;这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外国在西部设的总领事馆纷纷都把西部区域总部会放在成都或者重庆的原因。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形成一定的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才会有消费力、购买力。再回到宝鸡话题,道理还是一样的,虽然地形上不占优势,西面与南面临山,北面是塬,只有东面开阔平坦,土地面积较多,涉及到的区域与人口也多,不但可以对城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进驻宝鸡的企业解除了土地问题的后顾之忧,更是借此可以逐步解决宝鸡一直以来对东面所管辖县域的有限的辐射带动作用。 所以,不要怕没地方发展及聚集这么多人的问题。

怎样解决人的问题,大致不过这么几点,一,符合条件的县申报撤县设区或区划重新调整,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宝鸡市目前符合条件的就有凤翔县和蔡家坡,希望有步骤的完成这些申报工作并早点得到国家的批复)。二,吸引大量在外宝鸡籍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以及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三,招商引资项目在宝鸡落户后所带来一部分就业人口;四,外来人口在宝鸡经商、创业、上学、旅游或者其他情况需要居住生活在宝鸡的。实际上,人口与产业、商业、市场等等是高度关联和融合的,可能很多人会讲,先解决产业的问题,才可能解决其他问题,可是理论与实际往往在时间上会有不同步、不一致的时候,若城区人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没有市场活力,没有旺盛的购买力以及投资潜力,这个市场就不大会被看好,别人怎么会进来投资呢?

所以,笔者一直坚信,先解决人的问题,落实笔者提出以上四点,操作执行不难,放开思路,大胆改革,积极作为,笔者身边很多人都愿意回到宝鸡发展,只是没人给予引导和支持,也不了解当地的政策,据笔者了解,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档案和户口静静的躺在宝鸡各区县人才交流中心,人却被生活所迫到外面去工作,这些人可是很好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多人已经在外地创业闯荡多年的,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源和实力,这两类人一类具备知识,一类具备资金和经验,他们是未来支持宝鸡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关部门考虑过这些问题没有?统计过大概的数据没?知不知道他们在外发展的情况?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有哪些政策可以支持到他们? 建议,好好调研下,组织一个多部门参加的协调讨论会,拿出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政策出来,及时的发布到政府网站上,对于很多在外的人来说,政府的网站是了解政府信息的最主要最便捷的渠道,希望在信息的更新内容、速度上更加丰富和快捷一点,当然了,要多重视新媒体以及应用,如微信、微博等。省内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还有一些地方,明确规定,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必须首先解决本地人的就业。笔者身边的很多同学,基本上很多回家乡发展去了,一部分人进入政府,一部分人进入国企或者园区,一部分人经营创业。总之一句话,应该下大力气、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解决人口规模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宝鸡夜景

3.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不够突出的现实问题。

生产总值方面表现:GDP(1932亿)陕西排名第四,低于西安(6257亿)、榆林(2773亿)、咸阳(2396亿)三市,明显与咸阳拉开距离,同处关中的渭南(1488亿)这些年发展也不容小觑;人均GDP方面表现宝鸡低于西安、榆林、杨凌;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陕南三市,总之,压力很大,任务很重。

规模以上工业表现:从增速看,安康、杨凌、商洛、汉中、渭南均高于宝鸡;从贡献率看,延安、榆林、汉中和渭南四市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力量;而西安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了4.3个百分点,拖累了全省工业增长;上半年,安康增速居全省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榆林、西安、延安和咸阳增速大幅提高带动全省增速回升。从总量看,西安、宝鸡和渭南固定资产投资额排名全省前三位;从增速看,排名前三位的为延安、安康和汉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杨凌、商洛、宝鸡和汉中4市增速回落;从贡献率看,榆林、西安、安延和咸阳4市增速大幅提高直接带动了全省增速回升;杨凌、商洛、宝鸡和汉中4市增速回落则合计下拉全省增速1.3个百分点,影响了全省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榆林、延安和西安贡献度上升。从总量看,西安、宝鸡和渭南总量排名全省前三位;从增速看,安康、咸阳和汉中排名全省前三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榆林、延安、西安、安康和铜川5市增速加快;杨凌持平;商洛、宝鸡、咸阳、汉中和渭南5个区市增速则有不同程度回落;从贡献率看,榆林、延安和西安增速回升贡献大;而商洛、宝鸡、咸阳、汉中和渭南5市增速回落则合计下拉全省增速0.24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方面:上半年,除铜川、宝鸡、渭南三市以外,其余各地市进出口总值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西安地区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3.79%;陕南三市和西安、咸阳、杨凌均实现26%以上的增长率;延安、榆林市外贸增速较大%,去年外贸增长基数较低和辖区内能源化工企业出口增长是上述两市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支方面:从总量看,西安、榆林和延安排名全省全三位;从增速看,榆林和延安2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9个区市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宝鸡、铜川和商洛均为增速同比下降;榆林、延安和渭南排名全省前三位,;宝鸡、铜川和商洛排名全省后三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宝鸡增速回落幅度最大,回落了21.9个百分点点;从贡献率看,主要得益于榆林、延安、渭南和西安4市增速大幅提高。

⑦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安康、汉中和榆林占比提升较快。从总量看,西安、榆林和咸阳非公经济总量继续排名全省前三位;从绝对值看,排名全省前三位的是安康、商洛和杨凌;占比最低的依旧为延安,虽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但占比只有27.1%;从增速看,十市一区中,除咸阳非公经济占比同比持平以外,其余10个区市非公经济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安康、汉中和榆林占比提升较快。

【注:①中数据取值自2016年陕西省信息中心统计;②-⑦数据取值自2017年上半年陕西省信息中心统计】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宝鸡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规模不够大,速度不够快,表现不够突出的问题。)

4.招商引资以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头号问题。

对于当前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自身资源禀赋匮乏,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迟缓等问题较为突出的局面下,想要快速突破,最直接有效且见效收益快的方式就是招商引资工作。所以,许多地区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该地区的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说白了,道理非常浅显,招来了资本、带来了项目,该地区的GDP就上去了,地方财政收入自然而然就多了,带动了就业及消费,这个地区就显得有活力了。

但是怎样才能招到好项目呢?企业家们为什么要来该地区来投资呢?说起来是几句话的事,但是操作起来就相当复杂了。最客观的原因,企业家们会评估投资与收益的问题。他们来是赚钱、是盈利的,要是满足不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说的再好都不会来。怎么样才能赚到钱?生产要素供应充足,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丰富的人才储备、廉价且充足的劳动力、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便捷的交通网络通道、低廉的物流成本、高效务实的行政效能等等都是企业家们考虑的要素。当然了,目前大的形式是产业链条式的招商,有一家龙头企业过来了,不用说,可以轻松简单的带来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西安的三星项目、宝鸡的吉利项目都是典型的案例。前段时间,西安经开区引进的吉利新能源项目很大程度上是跟吉利在宝鸡的成功有很大关联的,所以,笔者要问,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招到类似这样的大企业、大项目,既然市场上很成功,可以说供不应求、一车难求的局面,为什么没继续深挖该企业其他项目布局呢?显而易见,一种情况,跟地方没能及时了解掌握该企业的最新动态信息有关;一种情况,是放松自满情绪所致;还有一种情况,客户工作没做到位。所以,一定要留意这些微小的细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其实,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当地政府,都是算过账的,尽管表面上看上去一些地方给的优惠很多很大,看似不划算,实际上地方算的是个大帐,看的更加长远一些。富士康对河南、对郑州的意义不言而喻,有了富士康,该地的进出口总额、货物吞吐量立马就进入全国前列了,所以,许多地方就将招大企业、大项目放到了相当关键的位置,对于这些大项目、大人物,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给予的高规格对待,领导们亲自去登门拜访,使出浑身解数去做说服工作。

对于招商引资的形式,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打各种各样招牌的,笔者根据各地这些年的实际操作情况判断,成都和武汉是运作比较好的,成都将大熊猫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大熊猫对成都的贡献比秦始皇兵马俑对陕西的贡献效果还要好。武汉更是大打高校校友牌,实际效果也很好,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诸多杰出校友回武汉投资从量上、质上来说,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当然了,前段时间西安搞的西商大会也很不错,只要跟西安多少沾点边的都是该地争取的对象,这个思路也很好。再回到宝鸡的现实情况,作为中小城市应该如好招商引资工作?这个得好好实践总结,不是任何专家、领导靠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得结合本地优势、得靠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想法,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再推出更好的可行的操作方式出来,绝对是有出路的,有些可能目前已经想到了,也可能已经实践着,但绝对还有一些思路没被我们发现、注意、想到。具体到宝鸡,宝鸡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新材料方面、汽车及零部件方面、军工领域、轨道交通、烟酒副食品、旅游、特色农牧产品等等方面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有个问题各方都不太谈到,这些看似宝鸡的优势,实际上这些企业要么属于央企、要么属于省属企业,所以,地方一定先做好、解决好身边企业的事情,这方面,西安王书记来了后,变化就很大,常可以看到报告,他深入企业一线、登门拜访看望部属高校领导、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直接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的落地,即解决了这些驻西安的企业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问题,也为地方的发展做了贡献,一举两得、双赢。再一个,在产业链上想办法,延长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条产业链成型。还有,重视借助商会的力量,因为商会往往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及团队,他们有资金、会技术、懂管理经营又精通市场,以上这些都是一两拨千金、事半功倍的好事,宝鸡得千方百计的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实实在在的招到并落地,

做到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再发展一批,形成梯队,宝鸡的局面就要好很多。

5.影响人才瓶颈的体制及积极改善大环境问题。

人才问题主要分两类情况,一类是政府体制内的人才建设问题;一类是更加宏观整体性人才大环境的问题。对于体制内的人才问题,除过从清华北大等名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外,重要的是要发挥出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来,这就又涉及到倒逼体制改革的事上,笔者建议是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不可能等靠上面层层出台文件及落实,地方主要领导完全可以根据地方情况,整合原有各部门力量,新设立可以“联合作战”部门用在本地最需要的事上,只要领导一定得有这样的魄力和勇气,打硬仗就得靠讲政治、顾大局、有能力、有效率又有激励的铁军。再有,集中大规模从各部门抽调优秀人才赴先进地区挂职学习,体制内的人才要求定位一定要高起点、高格局,多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回来后大刀阔斧的结合实际情况把新的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了,组织部门也得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让这些有能力干事、又愿意干事、又能干好的人才大胆放开的做事,提拔任用这样的人才。针对宏观整体性人才大环境问题,笔者思考,当时还是缺乏战略眼光,宝鸡错过了前些年高校建设新校区的大潮,没能引进一所高校在宝鸡设立新校区,目前在宝鸡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宝鸡文理学院升级宝鸡大学的进程中支持有限,进展缓慢。宝鸡是座工业城市,缺乏理工科、技工类院校实属遗憾,笔者想,若错失驻西安的部属或省属院校“扩张”的机会,有没有可能从西北或者放到更大区域去寻求这样的机会,以宝鸡的软实力及综合实力还是很有机会吸引其他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过来建设新校区,如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学院等学校。眼光还可以放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有着较强高校实力但国家经济情况比较糟糕的国家更或者传统上国人所熟悉的中东欧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波罗的海沿线三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高校资源。再或者引进国内知名高校在宝鸡设立三本院校或类似于交大在沣西新城建立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样的智慧教科小镇项目。也可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申请设立国家级、省级科研中心方式引进人才。铜川都能想到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盘活当地特色资源,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带动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宝鸡就更理所应该的多引进理工科、技工类院校来宝鸡,不管以任何形式合作都行,只要愿意合作、愿意进来都要争取,都要支持。总之,思路想法、战略眼光很重要,但跟踪落实到位才是关键。

6.整体社会氛围慵懒、自满情绪的问题。

宝鸡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稳”,太稳了,四平八稳,太安于现状,陶醉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中迟迟走不出来,一座城市倘若失去进取心、失去往上走的冲进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大家都在千方百计的寻求突破,发展速度都很快,甚至可以说,已经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快慢的问题,一不留神,好项目、大项目可能就被其他城市抢去了,稍微迟缓一点,就错失一次大的机遇。近十年来,做的好的中西部省份及城市挺多的,像四川的成都、河南的郑州发展的都很快,已经都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至高荣誉,贵州及贵阳更是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思路很开阔,大数据、大文旅、大扶贫等手笔令其他地区惊叹、汗颜,每片区域、每座城市都有追赶超越的目标,宝鸡这座城市就缺这种闯劲、拼劲。建议,先在同类型城市中定一个目标,各项指标都要与目标城市对标,对标的如何要做到信息公开,各区县、各部门相应的都要这样操作,要“打擂台”赛,要展开竞争,要有绩效考核,得有这样的激励和动力才行。

再者,还要制定上升进位计划,宝鸡要争取稳定在中国百强城市之列,县域经济是宝鸡的薄弱点,宝鸡的总体特征是市区强、县域弱的局面,得调动起各区县竞争排位的积极性,引进借鉴市场化的手段,GDP、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争取到的中省资金、招商引资成果、实际落实情况等都要进入考核对标之列,前些年的凤县、这一两年的凤翔、岐山就是这样做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总之,宝鸡市上上下下都要动起来,要有荣誉感、成就感,参与到这种追赶超越的大潮中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又造福了一方百姓,这种自豪感才可靠实在。


安康打造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定位

结语:宝鸡终究要将现有骄人的“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的“硬实力”。

宝鸡在“软环境”上的优势有目共睹,城市管理能力、城市面貌、城市卫生、园林绿化、社会治安、人居环境、城市文明等方面展现出的实力相当不简单,甚至可以说,超出了偏安西北一隅城市应有的水准,放到省内、放到整个西部依然是出色的,但偏偏是实际的“产出”却与之严重不对等,极不相称,因此,迫在眉睫的就是“变现”能力。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过往经验来看,主要领导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的远见卓识、身体力行及雷厉风行、披荆斩棘的魄力可以影响带动身边及其周围的同志,进而影响这座城市的气质及魅力,所以,在“变现”这个问题上,主要领导同志要首当其冲;然后,熟悉政策、掌握理论,盯紧、研究上面的“大盘子”,主动对接沟通,充分用足用够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及红利;其次,向先进城市及省会西安学习,认为,紧跟战术是最简单有效的,它们的思路和做法都值得宝鸡借鉴学习,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积极争取打造一批对宝鸡长远发展有利的政策及项目,如

宝鸡机场及机场高速项目、宝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项目及争取将其纳入陕西自贸区实施范围内、宝鸡国际港务区(宝鸡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等都是面向中亚及中东欧国家的质优价廉的紧俏产品,发挥宝鸡的交通区位和老工业城市的先天优势)、宝鸡轨道交通项目及快速智慧公交项目(宝鸡的经济和地形情况可以参考重庆,地面轨道交通具有成本低,修建速度快的巨大优势)、宝鸡军民融合园区(抓住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发挥宝鸡的军工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宝鸡“双创”示范园区(街区)、关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线网、宝鸡大文旅项目(笔者建议关注四条线:沿渭河旅游观光线路、沿秦岭北麓生态旅游景观带、塬上人文饮食线路、北山沿线民宿夜景带,将大文旅项目与城市地标性建筑、城市中轴线、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特色小镇、陕西西线旅游、脱贫攻坚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全面改善提升宝鸡及其各区县综合水准);补第三产业方面短板,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宝鸡若就若在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是个综合性很高的产业,对扩大宝鸡城市空间、提高人口规模、促进就业、带动消费活力等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所以,必须将提升宝鸡第三产业占比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来通盘考量;还有,不要忘了新经济形态,目前风头正劲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大数据等也是需要像宝鸡这样地处内陆大西北地级城市关注并布局的,新经济是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于一身的新形态、新形式的经济,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年轻、更具未来的经济。这项工作很艰巨,但做好了就有相当高的成就感及价值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多密切关注相关企业动态。成都在这方面相当敏锐,在锤子科技遇到困难的时候出手投资,使其总部搬迁至成都,这家严苛注重工业设计位于北京的手机公司摇身就成了成都本土公司。此外,多扶持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本土企业,如秦川机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就具有相当强的优势,这些领域起步很难,研发费用高,市场方面直接面对的是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因此,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并做好配套扶持工作。
总之一句话:继续深挖潜力,搭好平台,招到凤凰,将宝鸡所具备的“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的“硬实力”,用漂亮的数据说话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