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最体面的教养

俗话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工于话术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甚至可以做到巧舌如簧,但鲜少有人做到以沉默面对流言蜚语。

遭到攻击就予以反击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少人甚至会钟爱以牙还牙地报复的快感。

而教养,恰恰在于克服人野蛮的本能,脱离浅薄的欲望和快感。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有时做个沉默的审视者,更能够洞察人性冷暖。





我突然想起了关于杨绛先生的一件事。

在某一次大会上,一个从没上过杨绛先生课的陌生女孩突然站了起来,公然指责她在课堂上传播不当思想,给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杨绛说:“大礼堂里几千双眼睛都射着我。我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新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作不闻不见,木然默坐。”

面对无端指责,杨绛选择了沉默以对。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不知识分子的反应,她大可张嘴为自己辩解,也可以写信反驳,但是她都没有。

她不明白这个女孩为什么会诬蔑她,也许她有苦衷,又或许被人欺骗。

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在沉默中,杨绛先生省去了不必要的口舌,多出了一双看透人情世故的火眼金睛。

我常常在想,那些面对诋毁而不自辩的人,该有多大的自制力?

面对指责,人非常容易愤怒,而人一旦愤怒了,就容易冲动惹祸。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静下心来,沉默而平静地处理事情,实在是难得的教养。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所讨厌的,正是那些不懂得适当沉默的人。

别人心情不好,偏偏有人会哪壶不开提哪壶。别人不想透露隐私,却有人不断地追问。别人有一点流言,就逮着不放地指责。

这种人不懂沉默为何物,而当他们开口的那一刻,教养便丢失了。

最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他们用嘴巴造成的那份伤害。

只需要一点点教养,一点点沉默,这个世界将会少很多道德的判官,而多出许多体面的智者。

那些懂得适时沉默的人,不仅有教养,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