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潘建偉把迴避學者質疑說成是“包容"別人的表態?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我沒有聽說過潘建偉可以建造和抓控單光子,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哪裡流傳出來的。潘建偉被廣泛質疑,其實也沒有什麼,我們的媒體要負一定責任。那就是,絕大多數媒體根本不知道潘建偉想要研究什麼,只是跟風的報道,在報道里面做了很大的吹噓成分。甚至把潘建偉說成是“中國量子力學之父”。還有的對潘建偉的研究工作做了歪曲報道。這些 都讓潘建偉團隊承受了很多的壓力和不實的指責。過分的吹捧,實際上起到了反面的效果。

而由於潘建偉研究的領域的特殊性,自然也會遭遇一些民科的攻擊。所謂的“對科學的質疑”,是完全允許的,但對科學的質疑是有門檻的。民科們自己原本就根本搞不懂潘建偉是幹什麼的,他的專業內容是什麼,也一窩蜂的上去謾罵,這樣的質疑,其實不過是秀一秀自己的無知。潘建偉的科研成果,是發表在《科學》這樣的世界權威科學期刊上的。當然,發表在《科學》上,也不代表他就一定是真理,但最起碼到目前為止,同專業的科學家群體,還沒有任何人對其科研成果提出過質疑。這個充分說明,潘建偉在國際上已經有了廣泛的認可。


懷疑探索者


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偏見。

題目中的“學者質疑”,這四個字用的不對。在網絡上,一直有聲音攻擊潘建偉及其團隊,將潘建偉描繪成騙子。這種聲音不是質疑,是胡攪蠻纏、惡意攻擊。

潘建偉的工作與量子有關,量子糾纏在實驗上早已被無數次的證實到。與量子相關的量子通信原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提出,理論就在那裡放著,誰都能夠看到。潘建偉的量子通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應用,團隊的相關論文也公開發表在相關領域的頂級期刊上。



質疑就應該按照學術的既定程序去進行。如果質疑潘建偉及其團隊工作的真實性,就應該去相關領域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去質疑,至少也應該去相關領域的學術會議上去質疑。請問題主,所謂的“學者質疑”,有哪位“學者”做到了發表論文質疑潘建偉?沒有按學術的既定程序去質疑,就不必理會那些所謂的質疑,就好比我若是在網上吆喝美國登月是騙局,美國航天局有必要專門回應我嗎?

那些所謂的“學者”有的還有些頭銜,可是做出的卻是和他們頭銜不相稱的民科行為,只能在網絡上吆喝兩嗓子,他們的頭銜僅僅發揮了賺取眼球的作用。

上圖是北大退休光學教授王國文在網上的“質疑”,他的“質疑”靠兩片嘴就否定了一大堆事實,簡直有把量子力學推倒重建的氣勢。有如此的氣勢卻發不出論文,只能讓人笑話。


吉林大學交通學院的曲昭偉教授也經常在網上吆喝潘建偉是騙子,這位交通學院的教授也是要否定整個量子力學。可惜這位大才也只有在網上吆喝的本事。

潘建偉是科學家,他只能對科學層面上的質疑進行回應。那些造謠、傳謠、惡意攻擊的人,涉嫌觸犯《刑法》。要回應也得是警察去回應。


刁博


潘建偉把迴避質疑的態度美化成為"包容他人",是一種明顯的搪塞態度,他明知他的光量子偽科技漏洞百出,如果回應質疑,將是越描越黑。本人認為,凡是具有本科以上理工科學歷、智力正常之人,如果仔細分析光量子偽科技的宣傳資料,都不難發現其中無法自園其說的漏洞,比如,他的墨子號衛星進行密鑰分發所發送的單光子,顯然無法從衛星軌道上穿越1203公里的大氣層到達地面接收站,而地面接收站也無法從佈滿太陽與宇宙輻射光子的太空中區分出哪個是他墨子號衛星發送下來的單光子。潘建偉的老師塞林格在歐洲推銷他的理論與技術,沒有一個國家上當,這就是作為量子力學發祥地的歐洲為什麼沒有量子衛星的真正原因!

既然爭辯不是出路,所以乾脆來個死豬不怕熱水燙,任你如何質疑挑戰,他始終以"包容″態度緊閉城門迴避!

各位網友與老師,欲全面、深入瞭解本人質疑潘建偉光量子通信、計算與探測等一糸列偽科技的論據與觀點,請用本人姓名在頭條搜索相關文章,歡迎批評與指導!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以前探討過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技術問題,這裡不重複了。我認為潘建偉遭到質疑最大問題還在於潘本人。首先,他自己在公開場合從來沒有正面介紹過自己的研究成果,都是糊里糊塗的把量子科學講一遍,比如什麼量子糾纏,薛定諤原理。讓人以為這些都是他在自己量子通信上的應用。實際上這些在他的項目中根本都沒有用到。在媒體胡亂吹噓時也不出來澄清。就跟日本大使館救助一樣,明明只是在外面救助,有媒體添油加醋的報道什麼進機場接人啦之類的,還很受用,也不出來澄清,在被別人扒出與實際不符就很尷尬了,做了工作有點吃力不討好的感覺。其實,潘在量子通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目前世界上量子通信研究只到這個地步。潘可以說走在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前列,這個毫無問題。但是潘的成果多數在應用而不是原創,由於我國投入經費多,在應用建設上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所謂量子保密通信目前真的沒有太多實用價值,也沒有太大的含金量。但是沒有太大實用價值不是說就沒有研究價值,因為將來是不是能突破,誰也說不清。畢竟量子通信如果突破,很可能是革命性的。


蘇申js


俺不說話,只上圖。還有比池蚤新更無恥的嗎?自問自答



Afghccy146743


潘建偉在國際期刊發表的幾篇論文。主要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方面的幾點發現與驗證,並不涉及量子的基本應用。潘建偉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他不懂量子力學,甚至於他的導師也不懂。也就是說,量子力學目前還處於研究與發現階段,現有的量子理論並不充分,仍然處於探索階段。愛因斯坦薛定諤學派與波爾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仍然處於對立狀態。既然量子理論的對錯沒有最終確定,那麼其他任何人在量子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也就無法判斷其對錯,潘建偉的研究論文就屬於這個範疇,現階段既無法證實,也暫時無法證偽。但我們根據常識知道,任何具體技術的應用,都應該有它所應該遵詢的理論,量子理論尚未確定,其應用技術又如何開發?量子計算與量子通訊依據的又是哪種理論?人們搞不懂量子力學,就只能說它具有不確定性,不確定的理論可以有確定的具體應用?潘建偉研究量子應用無可厚非,甚至於還應該鼓勵,但把不成熟的應用如此高調宣傳,就不能允許其他人基於現有成熟理論的質疑?面對質疑,潘的支持者往往拿潘建偉發表的論文沒有被撤稿來回應,並十分的理直氣壯,難道不知道他的論文跟他所宣揚的應用項目完全沒關係?


用戶710810591763笨蛋


說句實際點的話,就那麼幾個人去質疑潘建偉,人家能混到中科院院士,能在國際頂級雜誌那麼多文章,能得到國家這麼大的支持,沒兩把刷子行麼?難道全世界都被潘建偉騙了,我不相信潘建偉能有這麼大的能耐。一兩個不知道何方的教授,比如北大的什麼王,還有個什麼曲的,中國現在很多教授都是混出來,哪有什麼真才實學,像跳樑小醜出來質疑量子力學,質疑量子通訊,敢問你學過物理沒有?智商幾何?對物理學有什麼貢獻?充其量就是博博眼球而已,作為一個老百信都覺得你們寫的東西很好笑。潘建偉有時間理你嗎?太把自己當回事,算個什麼東西?有本身去科學上發篇文章再說。不知道科學上代寫代發多少錢?對不起,我也不知道,自己去打聽吧。


基努裡維斯neo


第一,潘建偉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論文不是假的,這兩個學術期刊是什麼地位什麼水平眾所周知。

第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如此高等級的學府裡如此高等級的國家經費有那麼容易被騙走?太小瞧審核的能力了吧。退一萬步講,就算經費真的被過分的套取,時間會證明一切,最後肯定會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不可能逃脫。

第三,科學研究確實需要質疑精神,但是質疑請學術地質疑別人的理論研究和試驗結果,不要一來就把騙子的帽子扣在別人頭上?不能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別人是騙子就不要亂講。

第四,質疑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可以進行討論,要直接推翻量子力學的可以無視了,薛定諤的棺材板已經壓不住了。

第五,現在不正面拿出試驗結果進行回應可能是由於國家重點項目需要保密,請不要急躁,真理永遠是真理,現在不公佈也一定會有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一天,如果真是虛假研究一定是會被發現並追責的。這樣的國家機密重點項目在現在這樣一個還未完成的狀態下要急著將之翻出來刨根究底究竟是出於何種動機?質疑後無法得到回答就不能耐心等待?科學不會因為等待而變質,花了人民的錢終有一天是要向人民交代的,急什麼?

還是那句話,時間會證明一切,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對這個問題的兩方,都是一樣的。

粘貼一條回覆,

現在社會上質疑聲那麼重,郭嘉的不不表態不行動就已經表明了官方的態度,這個項目太重要了,大家都是吃瓜群眾,請耐心等待好嗎?真相總會水落石出,那些科研經費不是白拿的,跑不了卷不走。還有心態請放平,這項目如果成功講是中國領先世界的成就,希望是假的人你們的心理真的太陰暗了。


ChristoHL


我應該也算是一個質疑者吧?……能不能算個學者?我還真不敢自稱……再次明確……沒有發現量子力學的問題,發現有問題的是(超過原子尺度)大尺度“量子糾纏”……

我關注大尺度“量子糾纏”的原因是與我曾經學習的專業有關係,純粹好奇心……

我提出質疑的前提是研究了那些公開的所謂大尺度“量子糾纏”實驗……實實在在找到了所有這些實驗的明顯漏洞……我的結論是……他們的實驗出現統計偏差,一點不奇怪……

所以,我很想看到“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的完整實驗報告……估計有可能涉及所謂保密問題,我不強求……但是,希望有資質的研究單位獨立核實……

如果專業人員找不到實驗漏洞,可以聯繫我……私下公開都可以……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具體懷疑點


手機用戶60669424220


第一種質疑是娛樂性質疑,碰瓷式質疑。比如 這樣的民科。回應這個是沒有意義的,隨便你怎麼說,我有我的研究,沒必要回答你的質疑。好歹潘院士還是包容,如果是我,我直接把這一類質疑當狗叫了,哪有什麼精力去包容?

第二種質疑是科學性質疑,嚴肅質疑。這一類質疑有專門的平臺和嚴格的科學程序。比如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做反證實驗,重複實驗數據,或者在公開的學術會議上質疑。這一類質疑是必須回應的。然而目前還沒有這一類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