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逆水流龟村堡——龙潭水里卧神龟

逆水流龟村堡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白沙村,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虎门白沙人郑瑜所建。

村堡呈正方形、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889平方米,边长为83米。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护寨墙。村堡布局取形于龟,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故称逆水流龟。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因四周环水,故人们又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

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北面高出护墙的保垒楼则是龟头,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则是龟眼。

1640年,大明王朝几乎走到尽头的时候,郑瑜(正四品太常寺少卿)辞官回到故里虎门白沙村,鉴于当时兵荒马乱于是他决定建造一座城防坚固的村堡以供族人居住。作为明末进士,无论是眼界还是胸襟,郑瑜都堪称佼佼者,在村堡的修建上,他花了一番心思:村堡取形于龟,四角望楼为龟足,北楼呈龟头,南楼原有吊桥为龟尾。1条正巷、4条横巷、72间房屋,整齐有序如龟甲,便于防卫。

取形于龟,因龟有大富大贵、长命百岁之喻。另外,当时京城有变,负责七省军需的郑瑜为保护财富,将七船金银运回白沙,建造此村堡,以保太子(崇祯皇帝的儿子)。历经三年,村堡终于建成,白沙郑氏由此代代相传,传到如今的郑国强老人,已经有了13代。

通往堡正门的水泥路约3米宽,是唯一的出入通道,为“龟尾”。这原本是一座吊桥,若外敌来侵,吊桥即被拉起,敌人难以攻入;改革开放前,吊桥被改为木桥;改革开放后,木桥又改为水泥路。环绕村堡的是18米宽的“护城河”,一潭碧绿如玉的溪水,不动声色就将村堡与外界隔开。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青砖构筑的护墙。墙上可见矩形的枪眼,过去当敌人来侵,村民就在这射击防卫。

北面高出护墙的青色堡垒楼是“龟头”,墙上有三块呈三角状分布的小红粉石,下面两块代表龟的双眼,上面一块代表龟的鼻子。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

建村以来,村中从未发过洪涝,这得益于古村的排水系统做得好。全村水从龟尾一个排水口排到护城河,而护村河内水永远保持在1.3米,若超过此水位,便可以暗阀排到村外的大涌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