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中的这些“陷阱”你一定要知道?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居住品质越(bing)来(mei)越好(you),人们也更加愿意“选择”(bei po de )带装修的成品房,除了省时、省事、省力以外,其环保性也被广大购房者认可。然而,由于开发商水平参差不齐,交房、验房时出现维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装修房中的“陷阱”。

陷阱1 装修价格

在开发商的销售广告中,往往会打出“2000-3000元/平米精装修”甚至更多,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时,部分开发商使用的家具、建筑材料远远低于广告价格成本,以次充好,而这往往要在入住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后才会慢慢体现出来,此时,责任归属已经较难分辨。

陷阱2 品牌模糊

一些开发商在前期宣传时,对一些设备、家电等的描述模糊,常用“高端、精品”等字眼一笔带过,而最后使用的则是一些廉价甚至三无品牌。

陷阱3 保修缩水

一般来说,保修期的计算是从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通常是2年起,一些开发商会利用消费者对于法律及行业规则的不了解,将保修期缩水,逃避责任。

陷阱4 现收房再验房

部分业主在收房时发现,交付的房屋与之前所看到的样板间出入极大,因此拒绝收房;一些黑心开发商则会用“收了房才能维修“等各类理由哄骗消费者收房。

“陷阱”虽然多,但是购房者只要足够细心,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规避掉的。

首先在看房时不要被精美的样板间蒙蔽,看房的时候多问几个问什么,在签订购房合同时,将“进口产品”、“高级产品”等与开发商协商清楚,写明赠送的装修使用的材料和电器名称、型号等。购房者自身也要适当了解一些知名建材品牌的知识。

注明装修的保修期与责任方。消费者在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时,最好签订一份详细的补充协议,对装修材料的品牌材质、保质期以及内部施工等,都要具体落实到书面合同中。

要非常明确地看到开发商的有效保修说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更应该注意保修年限,以免服务被缩水。

业主在收房时,应该首先查看开发商是否具备交付的全部法律文件,即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竣工验收备案表等,必要时可以要求核对相应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