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南游(33)—井冈山黄洋界 大井 小井 龙潭(原创)

2018年3月9日星期五,井冈山阳光灿烂,天空湛蓝。气温很低,有点冷。井冈山一日游,看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红军造币厂、龙潭瀑布、大井毛主席旧居。天气虽好,风景却不咋样。井冈山是红色旅游,走过看过,也就是看看当年红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缅怀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天下的万般艰难,与常规风景旅游不一样。景区很规范,景点太分散,坐车时间长。门票有点贵:门票190,交通费90。好在政策不错,三八节女同胞免票,所以景区里到处都是叽叽喳喳的声音。65岁以上也免票。票务管理很严,每个景点都要刷条码验指纹。景区告示说私家车不能进入,但私家车随处都可见,还设有自驾游停车位,没搞清楚咋回事。

从茨坪游客中心买票上车,第一站就是黄洋界。黄洋界位于茨坪西北面17公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据说,红军用唯一的一门迫击炮,从山上发射了三枚炮弹,在敌军指挥所旁边爆炸,吓得敌军仓皇逃窜。所以毛主席著名的词章《西江月·井冈山》才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从此,黄洋界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从山坡上的黄洋界游客中心进入景区,顺着山道攀登,不一会就来到一处不高的小山坡。坡上挖有不长的一段堑壕,这就是黄洋界哨口工事遗址,是1960年修复的。当年,红军在黄洋界上修建了三个哨口工事,控制通往茅坪和大陇的小路,防御江西湖南方向的来敌。这段战壕就是控制到茅坪的小路的。山头林木茂密,却并不高大。战壕外有铁链围住,防止游客进入。如今看起来,这工事实在一般般,但当年红军确实据此打退了数倍强敌,引人遐想,令人敬佩。

从小山坡下来,就来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山顶,坐西朝东。这座碑,几经周折,建了拆拆了建,历经政治沧桑,终于成就目前的模样,前有立碑,后有横碑,皆有毛主席的手书和朱老总的题词,是井冈山景区最重要的纪念碑和景点。

距纪念碑不远,又是一处哨口,黄洋界炮台。在这个方向,红军的2个连打退了湖南方向进犯的敌军2个团。从炮台往下看,山势比较陡峭,迫击炮和滚木礌石按原来模样复建。

之后,又走过了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就结束了黄洋界景点的游览。

乘车离开黄洋界,12点到达小井。井冈山有大小五井,其实是五个村庄: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峦叠嶂的群山层层环抱着五个村庄,其形状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小井有红军医院和红军造币厂,还有龙潭风景区。

1928年,红军在小井建立了第一个造币厂,并铸造“工”字银元,在根据地内流通。现在的红军造币厂是1998年在原址原貌复建的,屋内展品大都是照片和图片说明。

龙潭景区也就是平常山水溪流栈道瀑布,景色寻常,路却很陡。既然来了,当然也要去走走。虽有索道,还是选择了徒步。下到龙潭底部,看了瀑布,然后回转。山花不多,山崖上的红樱花晶莹剔透,路边的小黄花却叫不出名字。

小井的红军医院必须要看。园内不仅有雕塑反映红军战士的故事,还有图片展介绍了红军老战士曾志的光辉事迹。不仅是她在战争年代为革命鞠躬尽瘁,还在于她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井冈山时期,曾志是小井红军医院的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底,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将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集体枪杀。这成为她当时的永远的痛。曾志在逝世前,向中央倡议,留言要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死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骨灰要埋在树下做肥料,其中一部分要埋在井冈山。所以,在红军医院烈士墓地旁的一个无名小山包下,有一块不大的极不起眼的墓碑,孤零零地伫立着,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山——老红军战士曾志”几个字。这墓地就是遵照曾志的遗嘱而建的。凝望着这块简陋的墓地和普通的墓碑,心中感受实在难以言喻。像这样的共产党人,能有几个?曾志实实在在地让人赞叹令人景仰!

14:40,到达大井。大井是五井中最大的一个村子,距茨坪七公里。1927年10月下旬,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之一。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也仅存一堵残墙,但屋前毛主席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却依然存在。1960年,按原貌修复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时,将保存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并对屋后两棵常青树精心施肥培植,对毛泽东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并命名为“读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