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芝的“一笔书”

张芝,号伯英,后汉敦煌酒泉(今甘肃省内)人。自幼对书法就很痴迷,书法主要学习崔媛、杜度的章草(一种从隶书变化出来的草体),感到这种草书不便连笔写下去,而变更它的写法。

​把章草的挑笔去掉,一笔写下去,让它气脉连贯,联绵不断。人们称它为“一笔书”,也叫今草。张芝勤学苦练,白天写,天黑也写。当时纸张很难得,他看到做衣服用的增帛,可以用来写字,就在缯帛上练字,把缯帛写了,就拿到池子里洗洗,晾干后再写。
​直写到缯帛黑得看不清点画的时候,再拿去煮染了做衣服。就这样,家里人每买来缯帛,他就先练字,再煮染。天长日久,把门前池里的水都洗成黑色了张芝写字非常认真,一笔不苟。
​有人认为他写草字一定是很随便的写,可他说写草书比写真书更要謹慎,因为笔画稍有差错,就不成字了。他给人写信,多不用草书,他说:“因为太忙,来不及写的班草书。”

​​​​可见他写草书十分郑重。他给人写字,也不肯轻易用草书。即令是一小块纸的草书,他也不轻易写。因此,后来人们得到张芝的草书,无不视为珍宝。
​三国时人韦诞,最爱张芝的草书,称张芝为草圣。草书体的名称,就是从张芝开始的。​到唐代,又出现了个草书大师,叫张旭。杜甫《醉饮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于是人们也称张旭为草圣,也称草书为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