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改革的微薄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小学教育是多元化教育的根基,它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祖国的朝阳一代培养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是根据孩子个性差异而进行的因势利导,创新是把现代生活和教育有机地和谐并行的方法,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进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灵魂。

在此,因本人水平有限,我仅从小学语文字词的教学说几点自己的微薄偏见和方法。

一、不怕错,怕不说

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有些字词的本意明明是褒义词,但是在不同语境里反而作为贬义词来用。所以字词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个中意思。要不断的表达出来,尽可能多地与人交流,哪怕是用词不当,过后经过老师或家长的指点修正后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意思。

个人建议每周抽出来一到两节课,让孩子面对面把一周内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座谈会,自由自主交流造句、交流作文写法、互相指点错误,老师作为一个聆听者,总结孩子的问题,然后统一给孩子们讲解,这样孩子能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无拘束发挥,老师更能在这个环境中看到最真实的问题,比传统的灌输式讲解的效果应该要明显很多。

二、学会利用工具书或网络资源

老师让孩子用“烟”组词,一个孩子在本子上写了一个“火烟”的词,老师给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号,然后修改为“烟火”。

乍一看老师的修改的确是正确的,但是,虽然“火烟”这个词不常用,并不代表这个词一定是错误的啊!老师这么匆忙地就下了定论,此行的确欠妥。

经查各种工具书和百度百科后,才知道“火烟”是个词语而且是个好词,意思为火焰和烟气或炊烟。《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早见四下火烟布会,山口一军摆开”;《南齐书五行志》:“日入后,土雾勃勃如火烟”

三、一杯水,一缸水

记得原来一个教育大家说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缸水。这个意思就是说,现代化创新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查阅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确够辛苦的,我能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压力。

例如词语“杏林”,这个词没毛病,本意是杏树的树林。但是为什么中医学界用杏林来代称呢?原来,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于是,人们只要一说看病就说去杏林那里去吧,慢慢杏林这个词就成了中医的代称。

一个生动美妙的故事让孩子们轻松记住了本意和用意,又了解了出处,这难道不是个学习词语的好办法吗?

四、网络词语,不可忽视

传统的美的东西要传承和发扬,新的东西也要选择性的接受,这也吻合了与时俱进的根本思想。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了所有家庭,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语言和网络词语的生根发芽。自然称之为词语,那么存在皆有理,我们就应该正视其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今天很伤心“蓝瘦,香菇”,这里的“蓝瘦,香菇”是指“难受,想哭”的意思。虽然这个词没有写入汉语词典,但是这个词只要一说出来大多数人还是知道什么意思的。起初,我也是不大能接受的,但是现在想想我实在是太low啦。

总之,教育的路还很漫长,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序和谐地共同努力。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教育孩子更显重中之重。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偏执或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教!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