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金斯学会:金融危机十年观察,经济发展不均衡或有结构性脱节

自从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全球金融危机,震荡了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并致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开始衰退,世界经济已经走过了十年有余。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帮助发达的经济体逐步走上正轨,开始经济复苏,尽管直到最近,通货紧缩这个问题才被完全克服。新兴市场经济体诸如中国,成功地度过了这场危机的第一阶段,得益于其国内以投资为驱动带来的经济增长。而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现在却面临衰退的迹象,尽管发达经济体都已经慢慢地走上了经济稳定增长的道路。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金融领域、劳动和商品市场领域的重大改革,尽管这些措施普遍未能满足深层的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而要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量增长,结构性改革又是必须的。

9月6日,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从多个维度评估金融危机以来关键的几个新兴经济体取得的经济进展。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结果,这与传统的看法完全格格不入。举例来说,尽管美国的失业率大幅下跌,就业总量持续增长,美国的就业率始终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其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率提高得却很明显;在股权市场的表现和诸如GDP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始终存在着明显的脱节,无论是在发达经济体之间进行比较还是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的市场经济体之间作比较;尽管为修复金融和劳务市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由于其经济体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两大缺口,导致了金融压力和宏观经济压力得以继续潜伏,随时可能爆发。

GDP增势版图扩大

在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中,美国以超过金融危机前18%的实际GDP领衔各国。在新兴的市场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在实际GDP上也有强劲增长,然而巴西和俄国却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按人均的标准计算或者按人均劳动人口标准来计算,美国实际的GDP增长就没有那么可观了,反倒是德国和日本的表现似乎更好。

图表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Q4 2007 =100), Q4 2007- Q2 2018

图表2: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7 = 100),2007 – 2017

国内股票市场和实际经济状况之间的落差

美国的股票市场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的市场经济体表现得要好。其他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的股市也呈现出远远好于GDP的态势。尽管存在着贸易战、政治动乱、地缘紧张局势等其他通常会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的一些因素,股票市场总的来说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债券市场的形势则不那么乐观;美国国库的空虚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这是个不太好的征兆。

图表3:股票市场指数(2007年12月=100),2007年12月——2018年8月

全球范围内实际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表现之脱节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中国和印度远远地把其他发达国家都甩在了脑后。以绝大多数的计量方法,在这两个国家,GDP自2007年以来至少翻了一番。相比之下,虽然在过去的十年,美国经济仅仅扩张了18%,但是美国的股票市场却比中国和印度的股票市场表现都要好。中国的股票市场远远低于它们2007年时的水平;还有其他的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也同样萎靡不振:印度的股票市场自从2007年以来几乎实现了九成的市值增长,比起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好了很多(除了美国的股票市场)。如果按美元标价的话,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使所有其他国家都无地自容。

另外一个实际经济状况脱节的表现:疲软的投资增长和生产力增长

尽管大多数经济体都有良好的增长、强势的股市表现,这些经济体的投资增长和生产能力增长却是黯然失色。如果考虑到全球经济周期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更是如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在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中实际固定投资额只有轻微上扬(还不足10%),在巴西和俄国还出现了下滑。然而在中国和印度,相比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它们的实际固定投资额却分别增长了2.7倍和1.5倍。伴随这场复兴而来的还有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增长,然而大多数主要的经济体近来的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已经比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前还要低。

劳动力市场看似一枝独秀,仍有异样征兆

在美国,失业率已经降到了4%以下,从2009年的高企10%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大幅下滑。然而,总的就业增长量和金融危机危机前相比只有6.6%(相比2010年上半年的低谷期相比只有13%)。此外,就业率——也就是就业总量除以劳动人口总数的比率——仍然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相比之下,有些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率却高于其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的峰值,其中,日本和德国拔得头筹。此外,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里,实际工资的增长非常缓慢。

通货紧缩已破,然而通货膨胀却在多国家和地区暗流涌动

通货紧缩的风险已经化解,虽然甚至直到最近欧元区和日本都面临着它的威胁。在发达经济体中,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都正在向1-2%的幅度汇拢。而新兴经济体的预期CPI通胀率普遍向一个较高水平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