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框架体系梳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预测并干预学生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系统性原则

③教育性原则

④发展性原则

⑤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测验法

⑤个案法

⑥教育经验总结法

⑦产品分析法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

3、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

①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

②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③反映认知机能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规律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不系统向稳定、系统化发展

4、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②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与衰退的辩证统一

5、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童年期

注意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②少年期

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意志的发展

③青年初期

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发展

6、个体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①学习准备

②关键期

2、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②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岁)

③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和教育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②心理发展观

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表现

心理发展的原因

③内化学说

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⑤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支架式教学

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信任-怀疑(0-1.5岁)

②自主-羞怯(1.5-3岁)

③主动感-内疚感(3-6、7岁)

④勤奋感-自卑感(6-12岁)

⑤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

⑥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⑦繁殖-停滞(30-60岁)

⑧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

2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①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②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4、个别差异与教育

1 智力差异

①智力类型差异

②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④智力的群体差异

2 学习风格差异

①学习风格的概念

②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感觉通道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反思型与冲动型;具体型与抽象型;辐合型和发散型;同时性和继时性;齐平化和尖锐化

3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①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运用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手段

中国招教网 www.zhaojiao.net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概述

01 学习的概念

02 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学习内容:以系统掌握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②学习形式:以接受学习为主

③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03 学习的分类

①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②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机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机能

③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④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⑤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01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①经典实验

②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

③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④对联结试误说的评价:联结试误说的积极意义;联结试误说的局限与不足

0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①经典实验

②经典条件作用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

③对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积极影响;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局限与不足

0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①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教育意义:新行为的塑造;程序教学

④对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评价: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积极影响;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局限与不足。

0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②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

③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三、认知派学习理论

01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①苛勒的经典实验

②完形-顿悟说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③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联接试误说

④对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评价

0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①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②符号学习理论

③对符号学习理论的评价

符号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符号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0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学习观;教学观

②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发现教学模式;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螺旋式课程的构想

③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评价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04 奥苏贝尔的意义-同化论

①意义-同化论的核心内容

学习的最佳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同化学习的类型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

②意义-同化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讲解式教学;“渐进式”课程

③对意义-同化论的评价

意义-同化论的积极影响;意义-同化论的局限与不足

05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①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核心内容

学习结构模式;学习过程的阶段

②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教育意义

“九五矩阵”教学法;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③对信息加工学习论的评价

信息加工学习论的积极影响;信息加工学习论的局限与不足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0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的分类;意义学习的特点;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的角色;促进学习的心理因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0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③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03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

②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01 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

①激进建构主义

②社会建构主义

③社会文化取向

④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02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①知识观

②学生观

③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0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①抛锚式教学模式

②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

③随机进入教学

④支架式教学

04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

②建构主义的局限与不足

手打开空白目录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01学习动机的概念

0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①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②学习期待与诱因

0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②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0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②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理论

01 强化理论

02 需要层次理论

03 成败归因理论

04 成就动机理论

05 成就目标理论

06 自我价值理论

07 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01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02 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五、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01 学习策略的概念

02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03 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01 认知策略

①认知策略的概念

②认知策略的类型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02 元认知策略

①元认知及其结构

②元认知策略的类型

元认知计划策略

元认知监控策略

元认知调节策略

③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

03、资源管理策略

①资源管理策略的概念

②资源管理策略的类型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

01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自我监控原则

⑥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02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①指导教学模式

②程序化训练模式

③完形训练模式

④交互式教学模式

⑤合作学习模式

03 训练学习策略的要求

①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

②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③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六、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01 学习迁移的概念

02 学习迁移的种类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或影响效果不同,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②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划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划分为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⑦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03 学习迁移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01 早期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②相同要素说

③概括说

④关系理论

02 当代迁移理论

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②生产式迁移理论

③情境性理论

三、学习迁移与教学

01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个人因素

智力;年龄;认知结构;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②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迁移的媒体

02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七、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与知识学习概述

01 知识概述

①知识的含义

②知识的类型

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按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根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获得的方式,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③知识的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02 知识学习概述

①知识学习的类型

②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③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二、知识的理解

01 知识理解概述

①知识理解的概念

②知识理解的环节

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③知识理解的标志

02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①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

②个体原有认识结构的特征

③学习材料的内容

03 概念的理解与教学

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学习与概念教学

③概念教学的要求

概念分析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正例与反倒的辨别

变式

比较

04 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①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常用的直观形式;提供直观时须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②运用变式与比较

③知识的系统化

④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⑤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三、知识的巩固

01 知识巩固的概念

02 知识巩固的作用

①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②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

③知识的巩固是知识运用的前提

03 知识巩固的途径

①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②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需要记忆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指导学生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③合理地组织复习

复习要及时;复习要合理;过度学习

四、知识的应用

01 知识应用的概念

02 知识应用的过程

①审题

②联想

③课题的类化

④课题与验证

03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①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

②智力活动水平

③课题性质

④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

⑤解决问题的策略

八、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概述

01技能的概念

02 技能与习惯

03 技能的种类

①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概念;操作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的分类

②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特点

③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04、技能的作用

①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②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01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①操作的定向

操作定向的含义;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②操作的模仿

操作模仿的含义;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③操作的整合

操作整合的含义;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④操作的熟练

操作熟练的含义;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02 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①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②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④形成动作程序的记忆图式

⑤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03 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01 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①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五阶段论

活动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②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③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02 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①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②进程压缩

③应用的高效率

03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九、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问题解决概述

01 问题与问题解决

①问题及其分类

②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02 问题解决的过程

①发现问题

②理解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03 问题解决的策略

①算法式

②启发式

04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④原型启发

⑤情绪与动机

05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帮助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③提供多种训练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⑤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06 专家与新手问题解决的差异

①能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②围绕重要的观点或概念对知识进行组织

③知识具有条件性

④顺畅提取

⑤专家并不一定能教会别人

⑥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01 创造性概述

①创造性的概念

②创造性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③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02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①环境

②智力

③个性

03 创造性的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

十、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一、态度与品德概述

01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①态度的实质

②态度的结构

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02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①品德的实质

②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③品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03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①态度和品德的共同点

②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两者的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0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②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

③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④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0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

②习俗水平(10-20岁)

③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01 品德的形成过程

①社会规范的依从

②社会规范的认同

③社会规范的信奉

02 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四、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0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③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02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由他律变成自律

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03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①不良行为的概念

②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方面;主观方面

③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十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

01 心理健康

①心理健康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③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02 心理评估

①心理评估的概念

②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框架

③主要的心理评估的方法

心理测验;会谈;观察法;自述法

03 学校心理健康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辅导

01 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

②抑郁症

③强迫症

④恐怖症

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⑥性偏差

⑦进食障碍

⑧睡眠障碍

02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①心理辅导的概念

②心理辅导的目标

③心理辅导的原则

④心理辅导的方法

十二、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01 教师的角色心理

①教师角色的含义

②教师角色的构成

“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学生楷模”的角色;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③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

角色信念阶段

④教师角色意识

角色认知;

角色体验;

角色期待

02

教师威信

①教师威信的概念

②教师威信的分类

③教师威信的结构

④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01 教师的认知特征

02 教师的人格特征

职业理念;职业性格

03 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期望行为

三、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01 教师成长的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02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03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

课时计划的差异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课后评价的差异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01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②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③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④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⑤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⑥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⑦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⑧具有教育独创性

02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

03 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04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

②组织有效地干预

③构建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