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司法局多措并举打造立体式多元化“大调解”格局

历史遗留问题成了“老大难”怎么办?矛盾双方各执一词该听谁?亲邻蜜友有了心结如何解?在柘荣,这些“疑难杂症”都能找到答案。

近年来,柘荣县司法局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工作,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立体式、多元化的“大调解”格局,让人民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开遍了山城大地。

“草根和事佬”排忧解纠纷

双城镇地处柘荣城关,是柘荣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全县的流动人口聚集区、不稳定因素潜伏区,在这里,素有“双城安,则柘荣安”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双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及时有效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消除安定稳定隐患?柘荣县司法局立足镇情,以“身边人掺和身边事,草根力量化解矛盾”为理念,创新成立“民间调解中心”,用群众自治、司法指导的方式调解民间纠纷。

“我们依据网格管理,在全镇各社区(村)成立了24个民间调解‘草根和事佬工作室’。这些‘和事佬’都是来自各社区(村)熟悉法律知识、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乡贤或族老,靠着‘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理念,平息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双城司法所所长刘成正告诉记者。

今年6月,一起征地补偿纠纷的顺利解决,就体现了“草根和事佬”在为地方党委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的作用。

原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孔某及其丈夫曾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游朴墓”正前方建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房。由于房屋年久失修,2006年,夫妻俩决定对该房屋进行重建。但在报批建房手续时,俩人方知宅基地已于2001年被规划于文物保护红线范围内。夫妻俩同意将宅基地作为文物保护使用,并于2006年领取了甲方使用土地预付款5000元。然而时过境迁,飞速上涨的房价使得孔某对征用宅基地补偿金产生异议,并因此多次上访。得知情况后,“草根和事佬”谢圣耀当即介入调解,对孔某及其家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开耐心的劝导,又对甲方言明其在处理该征地补偿案中的过失。最终使双方重新达成协议,孔某同意息诉息访。

“三心”调解促和谐

“为了这事,我们前后找了不少族老、部门调解,可都没个结果。是您的真心、细心、耐心还了我们公道,真是太感谢了!”今年8月3日,在城郊司法所,当事人陆某强签下调解协议书后,紧握着该所所长郑以欢的手说道。

原来,陆某强是某茶企的负责人。去年10月,其公司在复垦茶园时,不慎损坏了陆某梅、陆某桃兄弟先祖的祖坟。双方初次调解时,陆某强表示愿意恢复陆某梅祖坟外观,并赔偿5000元。但陆某梅兄弟却称,陆某强的破坏行为导致其祖坟外的一骨灰坛破损,骨骸遗失,要求找回遗骸并赔偿2万元。

7月15日,案件移交城郊司法所受理后,郑以欢没有急于组织双方调解,而是多次驱车1个多小时赶赴事发地熊透村五斗子山,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实际情况。为了还原事件真相,又邀请专业的修墓人到现场查看。最终从现场查出的细节倒推找到了陆某梅兄弟言语中的漏洞,使其承认破损的骨灰坛只是存放其先祖的生辰八字,并无骨骸。8月3日,在城郊司法所介入半个月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陆某强一次性赔付陆某梅兄弟8600元,祖坟修复工作由陆某梅兄弟自行承担。至此,这起困扰了陆某强10个月之久的纠纷顺利解决。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多年,郑以欢对于调解工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用“真心、细心、耐心”化解群众心中的千千结。

郑以欢认为,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调解人员首要做的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真心对待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建立起坚实信任的基础上,细心把脉案件症结,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给出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耐心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寻找恰当的调解时机,促成双方案结事了人和。

依靠这套行之有效的“三心”工作法,近年来,城郊乡数百起矛盾纠纷均得到了圆满调解,未发生一起民转刑、非正常死亡、非正常上访案件,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有力地维护了辖区安定稳定。

“孝德”巧断家务事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当家人、亲友、邻里之间有了心结,谁来开导?在东源司法所,就有这么一间“孝德调解室”,专门调解家庭成员、亲友部里之间难解的心结。

东源司法所所长魏军捷告诉记者,柘荣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拥有独特而丰厚的孝德文化资源。而设立孝德调解室,就是他们依托这一县情与乡村发展新形势,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与传统的调解方式相比,孝德调解室主要依靠懂得法律知识且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孝德模范为调解力量;重点解决的是涉老纠纷、家庭矛盾、邻里摩擦等问题;主要借助道德伦理、乡规民约来调解民间纠纷。由于倡导传统的孝德理念,因此孝德调解更有利于保护家庭矛盾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老人、妇女。更重要的是,有司法人员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村干部等一同参与,既确保了调解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又通过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使调解结果更加让人心服口服。

2016年,孝德调解就挽回了西源村两位九旬老人七十多年的感情。当时,两家人因一块四十多年前互赠的宅基地起了冲突,甚至扬言要上法院状告对方。东源司法所调解员实地了解案件背景和双方诉求后,邀请两位老人、双方亲友及村干部十多人到孝德调解室进行调解。

初时,两家人一到调解现场便争吵不休。调解人员见状立即喊停,请两位老人回忆当年互换土地的原因与交往的过程。在两位老人诉说过程中,双方子女渐渐了解了父辈深厚的感情,也对自身因利益而破坏父辈情谊的行为有所反思,调解员于是以此为突破点,挽回了两家人濒临破裂的感情。

如今,在东源“有矛盾找孝德调解室”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今年1月至今,孝德调解室已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6起,调解成功率100%。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崔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