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实故事 筑信仰之桥

枪林弹雨,炮火硝烟,身陷囹圄,宁折不弯。这是一群为信仰而战的共产党人用生命谱写的波澜壮阔的颂歌。杨虎导演的影片《信仰者》,用艺术的手法和诗意的镜头,还原了有信仰、有大义的方志敏带着对美好中国的期望走过短暂而绚丽的一生,还有无数和他有相同信仰的革命志士为了可爱的中国而浴血奋斗。笔者有幸采访杨虎导演,听他谈一谈《信仰者》的幕后故事。

陈雨薇:杨虎导演您好!能不能简单谈谈《信仰者》这部电影如何体现您的艺术追求?

杨虎:《信仰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首先必须追求真实。从化妆、服装、道具的选择到每一个画面挑选拍摄场景,我们都精益求精、力求真实。拍摄的时候刚好赶上雨季,道路非常泥泞,我们为了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还有季节感,花了不少功夫,有时为等待合适的光线、天气,好几天才能完成一个镜头。这部电影不是教条的灌输,我们力求把红色基因融进历史人物,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行为都经得起推敲。

第二,希望能给当下年轻人讲好这个故事。8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通过这个片子搭起一座桥梁,让“90后”“00后”能走进他们的太爷爷、太奶奶生活的历史背景中。《信仰者》中的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信仰:方志敏被国民党军官轮番劝降、长期监押,他不为所动,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寻淮洲21岁当军团长,22岁壮烈牺牲;胡天桃的身上始终挂着母亲留下来的要饭的碗,他参军是为了让全天下母亲不再要饭……希望这些历史上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年轻人能够引发当下年轻人的共鸣,让其感悟那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陈雨薇:这部影片如何做到您追求的真实?

杨虎: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有很多精彩的段落都被我忍痛舍弃。历史上缪敏被敌抓走,方志敏写信给缪家堂哥请其营救缪敏。当时设计的情节是方志敏在救援的路上遭遇敌人并发生激烈巷战,但我最终还是把这一段剪掉了,一是因为在历史上方志敏并没有参与救援,若保留这一段,电影真实性就被减弱;二是骑兵和巷战虽然丰富了故事情节,增强敌我双方矛盾冲突,但在我看来过于戏剧化。还有就是对现场同期录音的质感追求真实。我非常反对回到车间再配声音,如果有的地方动效受影响,我才选择后期录音弥补,但依然会把原始的重要场景的声音都保留,这也是从真实艺术效果出发。如果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搞得很虚假,观众是不会接受的。

另外,一个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如何与当下的现实勾连起来?我在结尾把观众从83年前一下子拉回现在的学校操场,同学们高声朗读《可爱的中国》;把历史人物的照片放在最后展现给观众,让他们真实感受这些英雄,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活的故事。

作为一部故事片,历史背景是不允许虚构的,人物的对话只能依靠创作者在历史氛围中揣摩,触及英雄灵魂,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台词表达。片中呈现的十几个人物,从主角方志敏到递烟锅子的小战士,每一个角色的前史和背景我们都做了大量工作,期待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陈雨薇: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刘畴西的扮演者赵毅获得最受传媒关注男配角奖,《信仰者》中这些演员的哪些特质让您选择了他们?

杨虎:这部电影里没有大明星,我在选择演员时首先看他们的个性、特质是否符合历史人物。演员们在电影中接过革命烈士背负的使命和职责,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并生发出同样的信仰,最后传递出来的人物就真实、可信、有感染力。

陈雨薇:影片的摄影风格也为电影加分不少,有360度摄影也有长镜头,您如何设计《信仰者》的镜头语言?

杨虎:为体现战争片的特点,我用运动摄影拍摄战争场景,还有长镜头。比如胡天桃临刑前那场戏,就是不停机360度拍摄。还有就是监狱的戏,监狱是很安静的氛围,我们的镜头缓缓移动,仿佛慢慢走进观众内心深处。

陈雨薇:这部电影中途数次更改名字,为什么最终定名为《信仰者》?

杨虎:我在开始选片名的时候就考虑,这是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的核是什么,靠什么打动观众。一开始电影叫《北上北上》,后来叫《第十军团》,最后定名为《信仰者》,这个片子的魂就是讲信仰,没有信仰的支持,这些人物是立不住的,他们那种情怀、担当都源自于内心的信仰。有句话说“那些为理想信念而战的斗士,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永远怀念的”,不管追求信仰的路多么曲折、牺牲多少生命,一茬一茬人前赴后继,带着信仰、背负希望走到今天。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走近他们,我们才知道身上流淌的热血从哪儿来、应该挥洒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