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成为 “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张一鸣

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3116个项目,已开工和计划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中央企业承担的项目数占比达50%左右,合同额占比超过70%。中央企业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国资委在10月30日下午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透露,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业境外单位10791家,分布在18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总额超过7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万亿元,利润总额1064亿元。

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中央企业承担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同时积极开展本土化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中国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希望国有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目前看,中央企业基本达到要求。

今年以来,世界贸易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翁杰明表示,央企推进“一带一路”,要运筹帷幄,把握原则,包括要体现互利共赢原则;做好规划,科学布局;合规风控,对每一个项目进行风险把控;履行社会责任;加强项目协同,和所在国的相关企业,与国际上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作;与国内民营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做好战略规划,与所在国互利共赢。

贾涛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中美经贸摩擦恐将持久化的状况,中央企业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将“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的安排,早做谋划,在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可控地创新、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加大发力,同时,要积极内部挖潜,进一步降本增效,通过“开源节流”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翁杰明指出,过去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能源合作、产能合作。未来能源合作、产能合作要发挥更多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产能合作上,中国企业给所在国输入技术,也会产生比较好的利润。

他表示,按照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形势的变化,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项目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要的是风险防控问题,国资委整体梳理了三十多个海外项目,对这些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梳理,要采取合规的风险防控措施,把出血点坚决止住。对项目本身,要做进一步优化,着远于长远,能与所在国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要有一定的商业模式,不断优化。

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曾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责任是加强企业与当地社会融合的必然途径,与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和增强竞争力呈正相关的联系。在本土化经营中做得比较好,海外项目中有近2万境外员工,国内员工只有250余人,海外项目的本土员工占了95%以上。

贾涛认为,中央企业应着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助推所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给所在国和当地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