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仙逝23周年:君只活半世,我记君一生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在台湾,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兄长。邓丽君这个名字,是父亲以“美丽的竹子”之意,为小女儿取名为“邓丽筠”,后来大多数人都将“筠”(音芸)误念为“君”,所以顺口以“邓丽君”为艺名。

甲丁说:“邓丽君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人民网说:“她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在文化领域里影响了华人社会。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李宗盛说:“邓丽君是演艺圈的‘传奇’。”李谷一说:“邓丽君是中国乐坛独树一帜、不可磨没的杰出艺术家。”崔健说:“她代表着一种自由创作的声音。”

抛却这些所谓光鲜的头衔,她是一位歌手,用她短暂的时光,创造了无数传唱金曲,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

6岁时她就开始登台,初试莺啼,便令人称羡不已。

6岁那年,她就被父亲带上了军乐队的舞台

14岁那年,邓丽君以一曲娇俏活泼的《采红菱》在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还应邀在中广公司的六个直播节目里演唱。

采红菱邓丽君 - 花样年华

豆蔻年华,邓丽君的一场演出费用即高达新台币一千元到两千元之间,足以提供家里半个月以上的生活开销。

但声名鹊起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业上的困扰,尽管邓丽君再读一年就可从金陵女中毕业,但校方仍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她放弃唱歌,专心于课业。

在学业与梦想之间,邓丽君选择了后者,于是,她含泪办理了休学手续。

休学后的那一年,邓丽君灌录了人生中第一张唱片,并参加了当时唯一的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奠定了未来成为巨星的基础。

1969年,因演唱台湾电视连续剧《晶晶》同名主题曲而名声大噪。

晶晶邓丽君 - 流行金曲-7

清丽无俦的容貌,天籁一般的歌声,让年方二八的邓丽君成为台湾新一代的青春偶像。

邓丽君从学生变成歌星的时代,也是台湾开始告别物质匮乏,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时期。邓丽君的恩师庄奴、左宏元等人都是当时勇于突破传统的音乐人,他们推动了台湾流行乐坛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那一年,她不仅第一次出演了电影,还首次飞出了台湾空降在香港。在香港工展会慈善义演中,16岁的邓丽君以其清新自然、黄莺出谷的歌声一鸣惊人,从此,这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姑娘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那一年,由李行导演的电影《彩云飞》,带动了新一轮琼瑶小说改编电影的风潮,邓丽君演唱的插曲《千言万语》赢得了满堂彩。一年之后,《彩云飞》原班制作人马拍摄了电影《海鸥飞处》,邓丽君又成为钦定的演唱人选。

千言万语邓丽君 - Greatest Hits

从此港台的一些电影制作人,都把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題曲或插曲作为影片的一大卖点。

那时她的足迹不仅遍及港台地区,而且去东南亚巡演。所到之处,她都被无数掌声和鲜花包围,她掀起的甜美“风暴”将每一个热爱她的歌迷裹挟而去。

她待人一贯谦和,而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她都极少抱怨,始终笑意盈盈。同时,她从来没有放低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都早早起来去练声。

她就像一株花树,汲取着阳光和雨露,努力伸展着枝桠,向上生长,每一簇清芬四溢的花朵都仿佛都昭示着对未来的渴望。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世界五大音乐市场之一的日本,开始兴起偶像派歌手,音乐内容从摇滚乐转而偏向私人内心的表达,如离别、爱恋、友情等。

追随这股以“流行元素”为主导的潮流,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准,1974年,邓丽君去日本接受技巧训练。

在日本,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体力的透支,精神的耗损,同行的倾轧,老板的压榨,经常让她在无数的夜里泫然泪下。

但这条路是她选择的,再苦再难,她都咬牙坚持了下去。

在那样一个歧视华人的国度,她坚持不取日本艺名,而且常常穿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

宝剑锋从磨砺出。她的歌技愈发登峰造极。

1974年,正是双十年华,她在日本演唱的《空港》一曲,获得红白歌唱大赛冠军奖,唱片销售破70万大关。后来,她又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日本音乐颁奖礼大奖的最高荣誉。

空港邓丽君 - 但愿人长久 邓丽君15周年纪念集

在华人世界里,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星。她的唱片、磁带畅销大陆、台湾及东南亚,销售总量至少在700万张以上。

上个世纪70年代是邓丽君脱胎换骨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改变的年代。

当她甜糯轻柔、沁人心脾的歌声传到刚刚打破了禁锢的大陆时,令多少人惊艳不已!让身心皆被捆束已久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来自心弦的悸动,来自灵魂的冲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名气如日中天的同时,她的演出日程表也是排得密不透风。她总是风尘仆仆地奔走于香港、台北、新加坡、东京、美国和英国,就象一叶浮萍。

她喜欢唱歌,但并不喜欢这种奔徙流转,四处飘零的生活,为了履行演唱合同,她不得不到处为家。

有一年,邓丽君随日本外景队到香港拍电视节目,因天气突然骤冷而病倒,高烧不退,可她还得挣扎而起,圆满地完成了节目的录制。

这样的事,不是孤本,她只当是寻常。

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辛酸。

但堪慰平生的是,她终成那个时代站在巅峰之上的歌者。

她的声音是明澈的、甜润的、清透的、有璞玉初开的质朴,也有泉水琮琤的欢愉。那种宛若银色月光洒满海面的梦幻,又似缠绵悱恻的喁喁私语,是令人欲罢不能的沉醉......

她曾经在谈及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但是我唱歌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内心的感受,都用我的歌声表达出来了,不管是欢乐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声来表达的。”

但是她生性淡薄,更喜欢与世无争的生活,1987年,在她34岁,正直事业的巅峰时期,逐渐呈半隐居状态并退出歌坛。她度过了平静的8年时光后,在1995年5月8日,因哮喘发作,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2岁。红颜天妒,歌声不朽。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气质优雅、声如黄莺,在那个贫瘠而压抑的年代,邓丽君的甜歌给予人们不少精神抚慰。从1967年出道,邓丽君的歌曲已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