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沉淀千年的梦

那时是唐朝,王之涣在这条大道上匆匆走着。他此行的目标是鹤雀楼。

他开始登楼,一步一步地接近楼头,还差一步,他就能看到大河落日,他将被这景色击中,并用一首诗来表白自己的感慨。

那时已是黄昏。历史会记住这次黄昏吗?

在那个黄昏,他一定是倚着栏杆,默默地,长久地,举目远眺。落日在移动,黄河在奔流,晚霞映红丛山……他想看到群山背后的险峻诡奇,看到海口上空的云霓幻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不是一个成功者的自鸣得意,而只是一个试图向上攀登的小人物向天地发出的呼吁。它是一个问号,一个悬念:楼在哪儿?哪儿还有更高的楼台?哪座高耸的楼台还愿意向他开放,让他驰骋自己非凡的目光呢?他一生都在找,他一生都没有找到。

因为有了这首诗,那个丢失了时间坐标的黄昏成为永远不可逾越,永远不能复制,永远让人喟叹的黄昏。我们向往黄昏的那次经典,我们羡慕黄昏中那个远望者的诗性背影。而王之涣却是带着别样的心情,有点颓伤地挪步走下鹤雀楼。

向下,天越来越高了。他越来越矮了。

鹤雀楼是被元朝的一场战火焚毁的。在做了七百年的废墟之后,它又重新矗立起来。我们很幸运,能够拥有如此嵯峨的高楼,凭栏远眺,我们似乎敢说,我们比王之涣看得更远了。但,我们的此回登临能够改变一场黄昏的气质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