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记辩证与辨病,轻松拿下中医实践技能20分!

病例分析是中医实践技能考试的第一站,分值40分。

而辨病辨证又是病例分析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辨病不正确,整个这道题的20分就没了,如果辨病正确,辨证错误,那么整道题只能得3分!所以,大家在辨病辨证上千万不能出错。

先来了解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考试形式和分值分布。

一、考试形式和分值分布

从60号题,抽取2个题,其中一个属于内科病案,另一个则从外科、妇科、儿科病案中选取。考试形式是给出一个病案(例)资料,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临床资料,按照答题卡上的要求,以笔答形式完成中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中医类证鉴别、中医治法、方剂名称、药物组成、剂量以及煎服方法的书写。第一站所占分值是40分,每个病案分析20分,考试时间是60分钟。第一站各个项目及评分细则标准见下表。

第一站考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二、辩证和辨病的技巧

辨病的技巧(一)

中医辨病:就是记忆该病的典型临床特点。而辨病的依据就是所给病案患者现病史中的第一个症状。如:

①恶寒发热则代表是感冒

②咳嗽则辨病是咳嗽

③心悸心慌则是心悸

④心前区憋闷疼痛

⑤很多疾病都符合这一特点。

辨病的技巧(二)

前述的方法有时也不全部适用,有些复杂的疾病的辨病就要靠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如:

①肺痨则是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

②崩漏则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3者具备。

③肺炎喘嗽:热、咳、痰、喘、煽5症具备。

④痫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须臾苏醒,醒后如常。

辨病的技巧(三)

1.西医辨病就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来进行确诊。

2.其次可以根据中医病名推测西医病名,反之,也可以根据西医病名联想中医病名。如

①泄泻——溃疡性结肠炎

②肝硬化——鼓胀

③消渴——糖尿病

辨证的技巧(一)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2.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邪正之间的关系。

3.证候与病机关系: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是证候的内在依据。

4.辨证论治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辨证的技巧(二)

要学会如何正确辨证,就要了解一些主要症状与证候的联系,有些症状具有直接确定证候的作用。

①例:重、浊、腻、缠绵、渴不欲饮——湿。

②例:恶寒发热、脉浮——就是表证。

③例:形体肥胖——就是痰湿。

④例: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湿热或痰热

三、部分症状的诊断与辩证

虚证的诊断——气虚

● 气虚=神疲、体倦、乏力、脉虚

● 心气虚=气虚+心悸、怔忡

● 肺气虚=气虚+咳嗽、喘息

● 脾气虚=气虚+食少、腹胀、便溏

● 肾气虚=气虚+腰膝酸软

虚证的诊断——血虚

● 血虚=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颜色淡白、肢体麻木

● 心血虚=心悸失眠+血虚

● 肝血虚=两目干涩+血虚

虚证的诊断——阴虚

●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心阴虚=心悸失眠心烦+阴虚

● 肺阴虚=干咳无痰+阴虚

● 肝阴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阴虚

● 脾胃阴虚=干呕呃逆饥不欲食+阴虚

● 肾阴虚=腰膝酸软+阴虚

虚证的诊断——阳虚

● 阳虚=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气虚

● 心阳虚=心悸+阳虚

● 脾阳虚=食少腹胀便溏+阳虚

● 肾阳虚=腰膝酸软+阳虚

痰液的辩证

● 寒痰——痰多色白清晰

● 热痰——痰色黄粘稠

● 湿痰——痰多色白易咯

● 风痰——痰多泡沫

● 燥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咳出

血瘀证辩证

● 疼痛: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尤甚,经久不愈

● 肿块:腹腔肿块质硬,推之不移

● 出血: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有血块

● 发绀:皮肤、口唇指甲色青紫

● 舌脉证:舌暗紫有瘀斑,脉涩

● 全身症状: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月经

● 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 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血虚

● 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稀粘稠——血热

● 月经色鲜红质稠——虚热

● 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肾阳虚

● 月经色紫暗有血块——血瘀

● 月经量或多或少,夹血块——肝郁气滞

● 月经质粘稠如痰——痰湿

肝郁气滞

● 胸肋两乳少腹胀痛

● 喜太息

● 病情随情绪而变化(息怒消长)或生气加重

● 得嗳气矢气则舒

● 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