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音讯,离我们而去的还有一位92岁的老人

10月29日清晨1时52分,红学咱们李希凡先生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2岁。

1927年12月,李希凡出生在旧社会北京通州的一户普通人家,13岁的他先后在洋服店当学徒、印刷厂当童工,20岁旅居山东青岛,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期间熟读《诸子集成》、《我国哲学思维》、《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等作品。

1953年,李希凡从山东大学中文系结业后,到我国人民大学教师研讨班当研讨生。1955年初调《人民日报》文艺部,下一任该报文艺谈论组组长、文艺部副主任。1986年任我国艺术研讨院常务副院长至今。从事文艺谈论和研讨作业多年,有《红楼梦谈论集》、《论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论鲁迅的五种文学创造》、《李希凡文学谈论(当代)选》等作品。

李希凡一向专心红学研讨的热点问题,晚年曾驳斥“曹学芹不是《红楼梦》作者”的观念。 在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安排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启动典礼上,针对一些质疑“曹雪芹是否作者”的声响,李希凡曾说:“现在《红楼梦》的作者现已变成65个了。上一年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曹雪芹创造〈红楼梦〉确证》。在他诞生300周年的时分,咱们再没有一点大动作,或许到下一年,或许曹雪芹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也或许会有100个创造者了,这太荒诞可笑。”

留意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年青的李希凡曾宣布《红楼梦》谈论文章,得到了毛泽东的欣赏。 1954年,其时在我国人民大学读研的李希凡,读到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读罢, 时年27岁的李希凡和好友蓝翎商议,一起编撰《〈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讨〉》,向俞平伯建议学术上的驳斥。 1954年9月,两篇文章分别在山东大校园刊《文史哲》,和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上刊登。 据《光明日报》报导, 毛泽东读了文章后,对两个文学青年的学术观念和敢于向威望挑战的行为大加欣赏,称这篇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讨威望作家的过错观念的第一次仔细的开战”。 当年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讨问题的信》,附上这两篇文章, 请党内高层和文艺界领导人传阅。 文艺界随后敞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思维批评运动, 从1954年10月31日到12月8日,我国文联和我国作协主席团创纪录的联席会议 ,时断时续开了一个多月。郑振铎、吴组缃、老舍、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和《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领导均参加。 会议指出,《文艺报》等许多报刊、机关,喜欢“大名望”,忽视“小角色”,过错地以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式情绪”限制“小角色”对学术威望的批评。会议批评了俞平伯的学术观念与研讨办法,继而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维也展开了批评。 大批评后,李希凡和蓝翎先后被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 1956年秋,王蒙在《人民文学》宣布小说《安排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希凡随即在《文汇报》宣布了一篇《评王蒙〈安排部新来的年青人〉》,对王蒙小说提出异议。 为此, “毛主席批评我脱离群众,一到报社就当起了婆婆,适合回到校园边教学边研讨。 我所以赶忙给毛主席写信,说自己不善言辞,不想去教学。那时我是有名的‘好战分子’,从不隐藏自己的观念,也为此闯了不少祸端。”李希凡后来坦诚,当年对王蒙文章的批评的确有失偏颇。 据《光明日报》报导,李希凡还曾回绝江青的要求,未从政治上批评新编前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宣布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前史剧〈海瑞罢官〉》。在此之前,江青曾找到李希凡,期望他完成此文。因为政治上的“弛禁”,只管秉持学者的良知和风骨,李希凡未能像姚文元那样,写出如此牵强地联络实际阶级斗争的文章。

多年后李希凡评价:“姚文元文中所描述的激烈对立抵触,我既没有从戏里读懂,也没有从社会实际中感遭到,他在文中所讲的前史大背景,是我这个‘书呆子’没有认识到的。” 尔后,李希凡遭到批评,两进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这段时间里,他白天劳动、晚上在小屋里熬灯写出了《〈呼吁〉〈徘徊〉的思维与艺术》和《一个巨大寻求者的心声》两部研讨鲁迅的专著。

​文革完毕后, 1986年,李希凡调任文化部我国艺术研讨院,担任常务副院长,离开了在《人民日报》长达32年的修改岗位。作业期间,他掌管编纂了《红楼梦大辞典》和学术巨作《中华艺术通史》。 其间,《中华艺术通史》是艺术科学类国家严重课题,历时10年,填补了我国艺术科学研讨的空白。 回首往事,李希凡这样评价:“思维问题和学术问题是归于精神世界的很复杂的问题,学术应多留意评论,相等商讨,采纳批评运动的办法来处理,简略流于简略和片面。毛主席的巨大前史功劳谁也无法扼杀,没有毛泽东思维,就没有我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族的重生。”

材料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