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牺牲民警送别仪式上午举行,生前与歹徒搏斗

10月27日上午9时

张雪松同志送别仪式

在合肥市殡仪馆1号大厅举行

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送别




3天前

让很多人流泪转发

《突发!合肥一民警抓捕逃犯时遇袭,今晨牺牲,年仅44岁!》


今天,我们看到了现场监控视频

为您还原事件过程

10月23日晚上6时30分

一名手持利刃的在逃嫌疑人

沿着合肥市清溪路向东狂奔

民警张雪松迎着尖刀

冲了上去

奋力将其扑倒


搏斗中

嫌疑人举起锋利的尖刀

向张雪松凶狠扎去


身负重伤的张雪松没有松手

与赶来的同事合力

将犯罪嫌疑人制服


看到战友将嫌疑人完全控制

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的张雪松

再也支撑不住了

渐渐瘫倒在

华灯初上的街头

殷红的鲜血

浸透了他白色的外套


为了城市的安宁

为了正义的力量

为了心中的理想

为了警徽的光芒

张雪松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

书写了一名人民警察

对这一职业和万千百姓的

爱与忠诚

致敬,雪松!

——追记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英勇牺牲侦查员张雪松



一年霜降,一樽清酒。

2018年10月24日,霜降第二天。

民警张雪松走了,走得猝不及防!

他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件染红了的白色外套。

第一个冲上前,与持刀犯罪嫌疑人展开生死搏斗,这需要怎样的勇气?

后背被刺,以血肉之躯紧紧抱住犯罪嫌疑人,直至与赶来的战友一起控制住嫌疑人,这又需要怎样的毅力?

张雪松倒下了,倒在了抓捕一线,生命永远定格在44岁!他,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初心。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张雪松走了,他的战友们拭去眼泪,毅然走上街头,拱卫这座城市的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

繁星闪烁,点亮苍穹!


面对尖刀 生死一瞬

10月23日。

深秋的凉意,笼罩在人们的心头,但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民警张雪松的心头很温暖——下班后,他就能回家与妻儿吃一顿热腾腾的晚饭。

然而,他这小小的心愿被残酷地击破!

当晚6时32分,清溪路车流滚滚。在琥珀山庄附近路段,张雪松和战友正在抓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手持一把尖刀,沿着清溪路人行道向东疯狂逃窜。张雪松迎着尖刀冲了上去,奋力将其扑倒。

搏斗中,王某举起锋利的尖刀,从上往下死命地向张雪松扎去,尖刀贯穿肺部。身受重伤,可张雪松依然没有松手,紧紧抱住王某。

当战友朱正祥、闫首宇和闻讯赶来的辅警程明现场增援时,王某仍挥舞尖刀,负隅顽抗。四人合力将王某压在地上。

看到战友给王某戴上手铐,拼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的张雪松再也支撑不住,倒在地上,殷红的鲜血浸透了白色外套……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随后,张雪松被紧急送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然而,经过一夜的抢救,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10月24日凌晨5时30分,带着对家人和战友的不舍,张雪松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噩耗传来,闫首宇无法相信。站在医院的走廊上,这位30多岁的大男人放声大哭。

“直到倒下的一刹那,松哥都没有顾及自己的伤,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嫌疑人身上。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喊:松哥,快让开,他有刀!松哥,你赶紧去医院啊!”

但闫首宇知道,他的松哥再也听不到了,“即便松哥听到了,以他的性格还是会毫无畏惧地冲上去!”



瑶海刑警三队集体照(前排右一为张雪松)


“秋风犯梧桐,朔意凌云霄。长啸意气满,利剑寒九州。廉颇尚未老,曹公临碣石。古调何须弹,新篇自在胸。”

10月22日23时42分,在牺牲的前一天深夜,平时不怎么用微信的张雪松,在朋友圈里留下了这样一首诗,直抒渴望再展新篇、再立新功的心声。

第二天,他便迎刃而上。

生命铸忠诚,正气冲云霄。张雪松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出,成为公安干警和广大市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一名网友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深秋依旧,雪松沉睡;

事迹无畏,后者相随;

愿天下无贼,英雄无悔!

主动请缨 坚守一线


从张雪松重回一线岗位,直至用鲜血和生命完成最后一次抓捕任务,尚不足一个月……

1995年,21岁的张雪松从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市公安局东市分局(今瑶海分局)巡警大队见习。一年后,转任分局刑警大队办事员。

誓言铮铮,初心不改。

此后的16年间,张雪松一直是一名冲在一线打击犯罪的刑警。

刚参加工作的张雪松常住单位,办公室就是卧室,刑警队就是家,一腔热血全部挥洒在了打击违法犯罪的神圣事业中。但凡有抓捕行动,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他。



工作中的张雪松


他的同事武俊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抓捕行动中,张雪松一马当先,冲得太猛,竟然没有看清前面的玻璃门,撞碎玻璃就冲了进去,把大家吓得目瞪口呆。

2002年夏天,一起系列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马某从外地流窜至合肥,在姚公庙一带活动,张雪松和战友们前去守候抓捕。其间,张雪松病了,高烧40度不退。战友们都劝他休息两天,但他说:“我比你们都了解马某的体貌特征,我要是不去,万一抓错了就会打草惊蛇,再找他就难了。”

炎炎夏日,连续蹲守15天。他每天带着一大瓶热水,和战友们窝在面包车里,一守就是一夜。当马某从小巷子里走出来时,张雪松一眼就认了出来,抓捕成功。

2010年,张雪松被选调到视频侦查支队。由于经验丰富、办案严谨,他被安排至法制大队从事案件审查工作。

作为一名老刑警,在法制工作岗位上,张雪松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着。

今年8月,市公安局开展机关民警下基层活动。张雪松悄悄找到支队领导,主动要求重返一线,到警力相对紧张的一大队工作。

9月25日,张雪松正式转战一大队,又开始了熟悉的刑侦一线工作。审讯、关押、报捕、移送起诉,他发挥专长、冲锋在前;摸排、蹲点、守候、抓捕,他身体里好似运转着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雪松参与抓捕的犯罪嫌疑人就多达26人。



张雪松在审讯中


9月30日,张雪松押解两名嫌疑人到城东派出所时,老同事汪涌想留张雪松吃个便饭、叙叙旧,但他惦记着单位的一堆事,办好移交手续就匆匆告辞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面竟是诀别!” 汪涌红着眼圈回忆道。

斯人已去 念此茫茫


他,把遗憾和心痛留给了家人。

“你5点半打电话还说回家吃晚饭,我把饭做好了,你倒是回来啊!你这个‘骗子’啊!”赶到医院后,张雪松的妻子王冬霞抓着手术室的门把手苦苦哀求。

此时,他那才读小学6年级的儿子,眼睛紧紧地盯着手术室的大门,噙着的泪水却始终没有落下。在他的心里,自己强壮的爸爸或许会挺过这一关,还能和他一块吃顿晚饭。

可是,张雪松食言了。他走了,走得那样匆忙。

10月24日凌晨5点多,噩耗传至全椒县六镇镇六镇村。张雪松年迈的父母什么都顾不上,带着16岁的大孙子,跌跌撞撞跑到镇上,拦下一辆出租车向合肥奔来。

走进医院,看到值守民警满面悲伤,一路强撑着的老母亲刘明珠顿时瘫坐在地上。“天塌了!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啊,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啊!”

“他工作忙,我们老两口都能理解。今年中秋,他打电话给我们,说不能回来吃团圆饭了,等闲下来,就回来看我们。没想到,这就是我们娘俩说的最后一句话。”想到再也无法团圆的家庭,67岁的刘明珠泣不成声。



张雪松


张雪松排行老大,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当初,他省吃俭用,将省下的工资全部寄回家,帮着弟弟买房成婚。每当父母焦急地问起他的婚姻大事时,他总是说:“我不着急,再等等,让弟弟先结婚。”

弟弟结婚生子后,张雪松才开始操心自己的事。2007年,他的儿子出生,给大家庭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

然而,不幸接连降临:他的弟弟遭遇婚姻变故,突生重病的亲侄儿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小儿子在外面打零工,挣不到几个钱,家里的花销全靠雪松维持,还要帮忙养育小侄子。”张雪松71岁的父亲张维志说。

这几年,由于父母要照看弟弟的孩子,张雪松只能让妻子在家专门带孩子。尽管家庭并不宽裕,尽管自己经常“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还是定期寄钱回家。

节省,是为了更好地供父母养老、为侄子看病。

当说起张雪松那件白色外套穿了十几年,经常半夜下班都是走路回家,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时,刘明珠忍不住嚎啕大哭:“尽管这样,他每次打电话回家,还问我们钱够不够花。这么多年,他有多苦啊!”

“顶梁柱”张雪松走了,但生活还是得继续。“我们不能倒下,还有两个孙子等着我们去照看,我们要让他走得放心!”擦干脸上的眼泪,老人喃喃自语,空洞的眼神望着窗外,在努力寻找着什么。

张雪松离开了。为了城市的安宁,为了正义的力量,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警徽的光芒,他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致敬!

英雄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