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生活最大的误解,是对“无用”的误解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被师长教育:要学有用的东西,做有用的事情,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里的“有用”,是对他人有用,对社会有用。

当我们步入社会,我们被社会教育:要学有用的专业、有用的技能,才能找到好工作,获得好收入。

这里的“有用”,是能为生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于是,一切以“有用”为标准,成了人们生活的准则。

就连谈婚论嫁,也看“有用”的条件。

对方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收入多少,家庭背景怎么样……

从政者,未来有可能爬到什么位置;从商者,未来有可能发展到什么规模……

因为,这些“有用”的条件,将可能决定自己未来多年的生活档次。

既然追求“有用”的,“无用”的东西自然被忽视乃至摒弃。

比如:

为了就业,冷门的专业,不读;

找对象,收入不高的人,不考虑;

扩展人脉,无权无势的人,不结交。

至于冷门专业自己喜不喜欢,收入不高的人其他方面好不好,无权无势的人有没有内涵,全然没有被审视的机会。

对“有用”的追求总是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的,你很难去批判。

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无用”的态度。

“有用”的东西有它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因为人们要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更强的保障。

但是,“无用”的东西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问。

因为,“无用”的东西既然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合理。

那为什么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它?

其实并不见得是不喜欢,相反有些还挺让人喜欢,但它有一些所谓的“硬伤”。

首先,它并不直接指向人们关心的效率和效益。

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帮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孩子们的兴趣是什么?素质教育怎么完善?常不在学校和家长的考虑范围。

迫于生存的压力,求职者找工作总是着眼于现时的薪酬、福利。

至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志向和性格特点,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变得不重要。

其次,它不能带来直接的荣耀和成就感。

现时的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远未达到富足,紧迫感和焦虑感困扰着大多数人。

让生活变得富足起来,除了是生存之所需,也是虚荣之所需。

学大家公认的好专业,找大家公认的好工作,这些“有用”的做法,才能引来一片艳羡。

“无用”的东西价值在哪里?在“效率至上”的大环境下,要发现它的价值,不容易。

央视著名女主持人董卿多年来为什么受大家欢迎?

大家说她容貌端庄,气质高贵,口才优异,因此受大家欢迎。

所谓口才,其实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而这是建立在非凡的学识基础之上的。

了解董卿的人,都知道她爱读书,从小她父亲就要求她每天抄成语,背古诗。

她说过,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即便工作再忙,她每天也会花时间读一读书,还会做一些摘录。

不是所有有口才的人都可以当主持人,不是所有主持人都可以主持《中国诗词大会》。

看了董卿主持的这个节目,对于她的妙语连珠,你会知道,这不是聪明带来的,这是丰富的学识透射出来的。

看似“无用”的、被大家认为纯属消遣性质的阅读,让董卿的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说“无用”的东西对事业没帮助的,是没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许多家长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

其中,考公务员也是一个重要选项。

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人都知道,《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目之特别、涉及范围之广,跟很多考试不太一样,知识面广的人更有优势。

而《申论》考的也不只是写文章,更是考生对各种社会热点、时代趋势的思考和把握,死读书的人无论如何也很难写出发人深省的好文章。

平常不读书看报,不关注各个领域的资讯,不发展一些兴趣爱好,不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知识面和思维深度没达到一定的程度,通向这条路的门等于自动关上。

因此,就连考公务员这样一条许多家长希望儿女走的路,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思维。

“无用”的报刊杂志、课外书,“无用”的课外活动,对于学子们的意义,值得思考。

“无用”的东西对事业的帮助,不见得像毕业证书、技能证书那样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思路上,特别是决策时的敏锐和精准。

这往往是脑子积累了无数素材之后厚积薄发的结果。

某牛排餐厅生意火爆,排队的人经常挤满门口。

他们家的牛排出品相当不错,线上线下的评价都很好。

餐厅的装潢也很有特色,以原木为主,清新自然。各种选材用料,大到墙面餐台,小到灯泡挂件,均别出心裁。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家的牛排是外卖的。

在大家的传统意识里,吃牛排肯定是坐在西餐厅慢慢品尝的,但外卖牛排反而激发了许多吃货的兴趣。

他们家的牛排的盛装不用铁盘,用的是小时候大家都折过的折纸船,这是一份可以站着吃也可以带走的牛排。

同样有意思的是,餐厅老板过去学的是服装设计。

听上去,跟开餐厅风牛马不相及,或者可以说,对开餐厅根本没用。

但是,恰恰是服装设计培养了他的美感、专注、创造力,不管是在餐厅的设计、食材的烹制上,他都能精准地把握好。

很多时候,不要担心“学非所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无用”的东西的价值,更在于它让人明白生活的本质。

老黄忙活了大半辈子,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他也清闲了下来。

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一个角落,悠然自得地拉着他那把心爱的二胡。

他不是等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才开始拉二胡的,他已经拉了几十年。

过去吃了不少苦,但他一直对生活保有一份追求,拉二胡便是他苦中作乐的一个体现。

他还学过一点木工手艺,家里要做个书架、小板凳之类的,他都亲自动手,他说这样很有成就感。

“无用”的东西,让人从紧张的生存节奏中嗅到生活的美好气息。

生活,无非是看喜欢看的风景,做喜欢做的事情。

尽管我们要为了生计而奔波,但一个人倘若不能从生活中找到兴趣,生活的意义无疑失去了一大半。

请为自己培养一点兴趣爱好,因为我们会老很多年。

前一段时间,我带着六岁的儿子听了场交响音乐会。

他很兴奋,我知道他是因为感觉新鲜,但我只是想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去领略。

从小我带着他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我不在乎他能否看懂,只要他感受到了那种氛围就好。

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他以后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对生活保有一份热忱。

高晓松说,他妈妈从小就教育他们兄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于是,他根据女儿的喜好,让她练琴,学骑马,练瑜伽,尽量地让孩子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情。

他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假如不成功,在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无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高家有能力追求诗和远方,而普通人的家庭只能苟且着眼前的生活。

其实让很多人苟且的不只是因为经济能力,更多地是来源于思维、视野上的盲区。

人们常认为,生活就应该只有一条路径,比如,读书,考大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

人们又认为,做“无用”的事情会影响到走好这条最“正确”的路子。

这可能是一个谎言。

多年来一些媒体通过对各地高考状元的采访,发现他们大多都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甚至全面发展。

究其原因,能做到各学科平衡发展且表现优异,大脑一定是活跃的、涉猎广泛的,从小受到各方面的启发很重要。

其实是否影响到最“正确”的路子并不重要,假如你意识到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又何须让这个“最正确”成为你的信仰呢?

做些“无用”的事情,有什么好处?

它让你说话有内容,生活有情趣,工作有思路。

一个有趣、有思路的人,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世界、品人生,懂得以从容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你对生活最大的误解,是对“无用”的误解。

“无用”即是“有用”,它可以用一辈子——你自己的一辈子。

-END-

——关注头条号“说来话不长”,您可以看到更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