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去婺源赏晒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至寒露,又称“踏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重阳节更多的内涵,只可惜没有假期。重阳节的一些标配活动,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也只能省了,吃吃重阳糕、饮饮菊花酒便也是不错的享用了。

随着高铁通车,婺源更是美丽乡村游的不二之选,尤以篁岭为最。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号称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落,因为受地无三尺平的环境局限,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了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

婺源原属徽州,其民俗及民居的建筑规划和建筑风格自然受徽派的影响至深,多讲究依山势而设,沿河流而立,这就形成了篁岭民居多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精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展示给游客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排布,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最美的乡村符号。“篁岭晒秋”景观符号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成为世界级古村样板。2018年10月,篁岭晒秋被列为“江西十大文化符号”。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 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些罢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为家乡的“晒秋”积习传唱一首《晒秋》歌,而婺源的《晒秋情歌》也在一定区域传唱了很多年。

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婺源”篁岭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

每年的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 晒秋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 六月六晒秋节开始, 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

篁岭晒秋已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通过每年举办”晒秋节“活动,游客来篁岭可以看晒秋,拍晒秋,也可以住下来体验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体验“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篁岭晒秋”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精神产品。而晒秋的场景,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篁岭晒秋图”将会成为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