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走”了,传统评书谢幕,谁来“占领”我们的耳朵?

单田芳老先生走了,看到这个消息,许多人肯定觉得有些恍惚,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他的声音是我们耳朵最熟悉也喜欢的声音。

一个网友在留言中叹息:刚才还在听他的《白眉大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单田芳无疑是传统评书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有人因此感叹,随着单田芳的辞世,可以说他带走了一个说书与听书的时代。

听评书,曾是我们许多人的时代记忆。不是吗?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与匮乏的年代,在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前,广播是传播新闻、提供娱乐的主要平台。

在午后或是傍晚时分,家人、朋友围坐在一台收音机旁边,一起全神贯注地收听评书,曾经是那个时候大家最期待的事。

我记得那个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李元霸、秦琼、程咬金等人物在他的声音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次听到“且听下回分解”,都是意犹未尽。有人这样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一生作品之多令人敬仰。他生前录制的评书节目共计12000余集,演播内容包罗万象,纵贯古今,《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作品,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据统计,单田芳录制的节目时间共约6000余小时,也就是说,你每天听8个小时,要听完他的所有作品,需要整整两年时间。

单田芳的评书,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听单田芳的评书,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他讲的故事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有几分端庄,有几分诙谐;有几分天真烂漫,有几分侠骨柔肠。

一听到他的声音,就会被那饱满的情绪所感染,他的讲述绝不拖泥带水,而是一气呵成、惟妙惟肖,让你不知不觉就沉浸于他的故事之中,不能自拔。

要达到这种功底,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的合作伙伴赵维莉曾说,单田芳不管是在电视台还是广播电台录节目,从来不照着稿子读。

在录制节目前,单田芳一般会在脑子里过几遍,记下来后就把稿子一扔,即兴发挥去说、去表演,不会照着稿子来。

正是因为熟记了情节,然后又带着饱满的情绪去演绎,他的评书才能有那样的现场感与征服力。这样的专注、投入,可以理解为工匠精神,也可以视为一种让人敬佩的职业操守。

这种精神与操守,可以穿越时代,在其付出心血与汗水的作品里,经受时光与人心的检验。

评书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如今,因为单老的离世,很多人感叹,评书时代也会随着他远去。

其实,这样的担心有些多虑。在这个网络时代,传统评书依然有浴火重生的机遇。

大家在公园晨练,在黄昏时散步时,是不是可以经常遇到拿着手机听评书、听小说的人?

有声读物市场前景广阔,可谓方兴未艾。便捷的有声读物诸如评书之类的音频节目,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解放人的眼睛,直达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效和有生命力的传播方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听书正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美国图书馆的有声收听已达到45%的覆盖率,有声图书的占有量达到整个图书市场的75%。德国也有10%左右的人是有声读物的固定消费群体。

今年4月发布的《2018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有声书用户为2.96亿人,市场规模达32.4亿元,预计2018年将增至45.4亿元。如此庞大的人群与市场,其实对于传统评书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江山代有才人出。单田芳作为一代杰出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虽然离开了,以传统广播为平台的评书时代的辉煌已经远去。但是,互联网时代更加广阔的市场,那些倦怠于海量信息中的眼睛、更加灵敏与挑剔的耳朵,同样需要属于这个时代的绘声绘色的声音与引人入胜的故事。

只是,在这样一个如此喧嚣的时代,能否再次出现像单田芳先生那样的人。这样的人,要传承单田芳那一辈艺人的精神与气质,但又必须有新的突破与创造,这样能够“占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耳朵的声音会出现吗?

你是否跟小编一样喜欢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你觉得未来还有人能续写单老这一代评书艺人创造的辉煌吗?希望能听到你的意见与声音?如果喜欢传统评书,愿意跟小编一起交流,别忘记关注、点赞或转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