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拍電影是門手藝,做海報也是。

好的電影海報讓我們驚呼“媽的,這啥片?我要看”,爛海報則讓我們避之不及,“嘁,一看就是爛片。”

當我們在一字型或雁陣型排開的,花花綠綠的人頭中審美疲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優秀的海報帶給我們的感動不一定比電影少。

什麼才算是好海報?

文|陳世亞

作者簡介:中國電影雜誌界近20年來的核心人物,先後在《電影世界》《看電影》《新電影》《影響》等刊物擔任編輯及執行主編。溫州人,可是比大多數東北人更像一個純種東北人。

1

因為長年從事電影雜誌編輯工作,離不開和電影海報打交道。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疲勞症,如果你問我:什麼才算是好海報?我還真一時答不上來。

如果你問我們狂躁的美術總監,他可能會回答:

構圖能放對開版嗎?夠大嗎?有PSD分層版的嗎?這些元素能挪動嗎?都不能挪動?!好萊塢海報咋就這麼事兒呢?

如果你問電影宣傳人員,他們可能會回答:

藝人夠大嗎?修圖大了嗎?

2

好海報,最好是三性合一:功能性、觀賞性以及收藏性。這三性難度逐漸遞增,越往後,越難。

所謂功能性,也就是讓人一眼即知:

什麼類型電影?什麼人什麼故事?誰演的?

絕大部分電影海報都要首先完成這個功能,無論青紅美醜。

當然,個人覺得有一點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讓人產生好奇心?

也就是說,人們看到後,會不會想去看這部電影,而不僅僅只是讚一聲:“真好看!”

能夠把電影像釘子一樣釘到觀眾腦海並吸引他們入場的海報,是好的海報。所以,這個好壞的標準,每個人可能都不盡相同。

3

海報露出,都是要按上映時間倒計時分階段的:開拍前、拍攝中、映前,與之對應的,就是所謂的(概念)預告海報、角色海報、正式海報等等。

每個階段露出的信息不同,決定了海報設計思路的不同。

預告海報因為限制較少,也比較容易出創意,近年相對典型的,《黃金時代》預告海報算一個。

說實話,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張海報,總有喧賓奪主之感,創意也比較淺層。但基本能明白是劇情片,故事主人公不明,演員細認是湯唯。

相比之下,我喜歡《愛樂之城》的預告海報。

類型(歌舞與愛情)、主人公(一對現代情侶)、明星(當然,也得細看),一目瞭然。再加上騷氣撩人的氣場,好奇心陡漲。典型的三性合一。

近年預告海報最讚的應該是《黑暗騎士》,幾張小丑主題海報,一張比一張亮眼:角色特性、關鍵臺詞、若隱若現的小丑,再加上蝙蝠俠LOGO。完美。

《死侍2》的預告海報,我也超愛。

夠賤,夠八十年代,夠有想法。

把《閃電舞》經典一幕裡的水變成子彈殼,連不知道《閃電舞》的人都覺得看著過癮。

有一張個人超愛的預告海報,那就是《黑社會》。

並不複雜的設計,而且還是漫畫,但氣場爆棚,文案也是出色,“三百年前,他們被稱為義士”搭配“黑社會”片名,簡直讓人迫不及待想看電影。

不過最經典的預告海報,應當非《肖申克的救贖》莫屬。

雖然功能性不夠,文案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感染力太強。反而相比之下,正式海報的力道就弱了很多。

但是,帶給我比《肖申克的救贖》預告海報更大震撼的,卻是《黃飛鴻之壯志凌雲》。

腦海只會蹦出四個字:頂天立地

4

至於角色海報,沒什麼可說的,基本就是介於全身和半身像之間,就看誰修圖良心、細節準確、色彩搭配出色。

我衡量角色海報的標準很簡單,正如是枝裕和把“我想拍他(她)”作為挑選兒童演員的標準,我也想不要臉地說一句:“我想上它。”

上,是我和狂躁美術總監製版時的黑話,就是刊登,越是漂亮震撼的,就越想上,越大越好,整版不行就上對開版。

《黑暗騎士崛起》角色海報,就是很想上的那種——暴雨已至,天崩地裂,又拽又酷。又一次典型三性合一。

《正義聯盟》ALL IN版人物海報中的閃電俠,算是我近兩年來最愛。

一個字:太酷了!

因為太喜歡了,以致於當時借職務便利,特地拜託領導讓印刷廠印製了幾張這款海報。

5

其實一般越到正式海報階段,就越容易平庸,試想,十平方米的地方,住一個人正好,如果擠進來一堆主演、配角、精彩場面,能理想嗎?

一個海報設計師能搞定《復仇者聯盟3》正式海報,就絕對能設計好小戶型!

所以說,也別老嘲笑中國海報設計師只會擺人頭,老外也照樣頭痛好嗎?

回想一下,近年哪部大片海報不是五顏六色、密密麻麻、亂七八糟的?

說白了,還是功能性疊加過多導致。

像《阿甘正傳》《辛德勒名單》或《沉默的羔羊》正式海報這般簡潔明瞭,敢以如今預告海報的方式設計正式海報的清流,已經很少見了。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主力觀眾層平均年齡下降所導致,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下降,使得海報的功能性疊加得越來越重,反而忽略了設計感和藝術性。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手繪海報帶來了眾多經典海報之作,那是電影海報的黃金年代,也是海報收藏性最高的時段,更是湧現瞭如德魯·斯特魯贊、鮑勃·匹克、理查德·阿姆塞爾和比爾·戈德等大師級人物。

《第一滴血》

《現代啟示錄》

《東方快車謀殺案》

《發條橙》

其中,《東方快車謀殺案》海報真是絕贊,看看人家這全家福設計的!

不過,你也可以發現一點,人頭大小不一、帶著大決戰式背景的全家福,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商業電影海報的套路,這四位大師,也分別設計過以下電影。

奪寶奇兵2

《窈窕淑女》

《瘋狂的麥克斯3》

《卡薩布蘭卡》

但縱觀歷史,也不見得越全越亂就越賣座。美國曆史上最賣座的五部電影,海報分別是這樣的。

《亂世佳人》

《星球大戰》

《音樂之聲》

《外星人》

《泰坦尼克號》

基本上都算繁簡得當,即使畫面亂,也會進行空間分割。

中國影史最賣座的五部中國電影,海報分別是這樣的。

《戰狼2》

《紅海行動》

《唐人街探案2》

《美人魚》

請自行點評。

6

最近有一篇文章,狂讚了韓國的海報設計。

其實從文中的案例可以發現,越是文藝片或是小成本電影海報,越會依靠創意取勝,而對於講求票房保證的商業電影,當然要把花高價請來的明星的腦袋都儘可能清晰地貼到海報上,不然錢就白花了不是?

《雷神3》韓國版海報

歸根結底,主要在於該款海報想要突出什麼信息,由此決定了海報設計思路。

《雷神3》韓國版海報雖然有趣,但其實多數日韓海報的設計思路,都相對比較簡單,基本以劇照為主體,稍做設計即可,不像某些電影海報恨不得做成千層餅,一層又一層地進行PS效果處理。

不過日韓海報有一點我很喜歡,就是一般背景都比較

乾淨,或以純色作為背景,會比較強調框線,或是把參演明星按照老海報的形式,以標準像方式列在海報底部,看著比較清爽,比較沒有爛片相

《檢察方的罪人》日本海報

7

說了半天的商業海報,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次東歐電影海報展,讓我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東歐海報設計,才真叫不走尋常路。

看多了東歐電影海報,你就會發現,如果不看註解,有時候根本就認不出來是啥片。

猜猜這是……?

《迷魂記》波蘭版海報

還有這個……?

《美國往事》波蘭版海報

別走,再堅持一張……

《奪寶奇兵》波蘭版海報。

這張算是比較好認的。

《發條橙子》波蘭版海報

波蘭海報可以算是東歐電影海報典型作派:乍一看,屬於設計師喝多了過癮型,細一品,又覺得比原版海報多了不一樣的意味。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喜好拼貼、抽象、波普、變形、再創作的東歐海報設計師們,藝術層次普遍都在四層樓以上

從單純的觀賞和收藏性而言,經常比原版海報價值更高。

比如匈牙利的海報設計師,會把《教父》一二部設計成這樣——

把《現代啟示錄》設計成這樣——

再比如捷克版《大白鯊》海報——

波蘭版《七武士》海報——

前蘇聯版《星球大戰》海報——

據說,東歐海報設計師其實普遍都沒有看過原片,只好憑一點兒劇照、道聽途說的概念和豐富奔放的想像進行創作。

雖然很多時候顯得驢唇不對馬嘴,貨不對板,但正是誤讀、誤解導致的反差,恰恰不受束縛地迸發出衝擊力和新意。

起碼,比貼人頭有意思多了。

THE END

工作事宜請聯絡微信:paperbu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