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电影从“农村”走入“城市”

国庆期间,央视《第十放映室》播出“绚丽光影40年”,详尽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变迁。其中,八十年代的电影逐渐脱离高大全的样板戏模式,曾经是禁区的爱情、案件、武打、古装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银幕上。前不久,本报曾刊文《梦中的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代》更是引发全民怀旧。本周,本报记者继续带你回顾80年代那些经典的中国电影。

悬疑片经久不衰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405谋杀案》上映,即被评为20世纪最出色的华语悬疑片之一,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侦探片。在一张电影票不过一两毛的时代,这部影片票房收入竟然超过1个亿,相当于现在的200亿票房。今年48岁的哈尔滨人邱先生回忆:“我看《405谋杀案》的时候才七八岁,小时候都是当恐怖片看的,里面的配乐都特别惊悚!当时宾馆的405房间,谁都不敢去住,你说这电影得多深入人心。”

1980年还有一部特别火爆的悬疑片——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片。武打、推理、悬念、恐怖,啥时髦来啥,票房同样过亿,而且还捧红了刘晓庆。

《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等悬疑片至今经久不衰。1987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有一段相声把这些经典电影全都串联了起来:“《51号兵站》住着《72家房客》;《39级台阶》发生《405谋杀案》。”“《王老虎抢亲》,抢的是《大海的女儿》,这是《烦恼的喜事》;《李二嫂改嫁》,要嫁《神秘的大佛》,那真是《奇异的婚配》啊!”

农村片一部接着一部

80年代初,农村题材电影一部接一部。比如1981年上映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该片讲述了在那个封建意识和“极左”流毒猖獗的角落,爱情是绝不允许的。1981年还有一部农村题材电影很火,就是张雁主演的《月亮湾的笑声》。当年,《大众电影》是销量最大的杂志,封面一般选的都是年轻女演员,男演员少一些。这一年张雁凭此片获得大奖,杂志社破天荒地把这个老头搬上了封面。

1981年是农村题材电影的大年,《喜盈门》在这一年上映了。读者钱女士回忆:“《喜盈门》是小时候看过的影片。最深刻的一幕是强英不给爷爷吃饺子,倒是孩子把饺子端出来送到爷爷面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缺失了?看看强英,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太穷了,穷得连饺子都不是说想吃就吃的。”

1983年,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东北某地,吃惯了大锅饭的党员干部在村里自愿组织作业组时,出现了都没人要的尴尬事。钱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她小时候还看过同名的小人书。

同一年上映的农村题材电影还有《咱们的牛百岁》。支部委员牛百岁把别的组不要的五个有各种缺点的村民归拢到自己组里,人们戏称“懒汉组”。菊花女儿叶儿的对象王小山听说未来的丈母娘进了“懒汉组”提出分手。百岁的妻子秋霜听说百岁年轻时和菊花好过,隔墙大骂“狐狸精”。秋后,玉米丰收了,没有完成定额的田福跑到百岁家,拿石头砸了他家的锅……

伤痕电影、艺术电影,看不懂也看

80年代伤痕文学流行,由此改编的电影也十分火爆。比如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影片大胆、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悲剧,更通过这个故事,从政治、伦理、道德角度分析历史教训,探讨悲剧产生的根源。邱先生说:“那时候我们根本看不懂,但看不懂也跟着看,只要进电影院就有意思。”

一堆讲“爱情”的电影

80年代,爱情电影也是主流,片名里都带个“爱”字。《爱情啊,你姓什么》《爱情与遗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不是为了爱情》《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他爱谁》《他们在相爱》……还有很多讲爱情的艺术片,比如《巴山夜雨》《海之恋》,还有最出名的《庐山恋》。

张瑜、郭凯敏主演《庐山恋》,本是一部爱情风光片,因为这部电影,在庐山还建了一个“庐山恋电影院”,每天只放映《庐山恋》,到2009年,已经放映了6300多场,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吉尼斯世界纪录。

电影从农村走入城市

1983年,陈佩斯主演的城市题材电影《夕照街》上映。邱先生回忆:“《夕照街》,多好的名字啊,但诗意中似乎蕴含着夕阳西下的落寞,中学毕业班的班主任是权力最小的主任,女医生非要嫁给推土机手,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价值观念和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1984年,龚雪的《大桥下面》上映。邱先生回忆:“龚雪很美,尤其是那对眼睛,剪水双瞳,像晶莹剔透的玻璃球,灵动秀美,带着几分稚气和哀婉。这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聪慧妩媚,娇柔得惹人怜爱。我记得当年《大众电影》上有篇报道,说是在一个牺牲在老山前线战士的日记本里贴着她的剧照,而照片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同一年的《雅马哈鱼档》,讲述了80年代初,三个待业青年在广州闹市口摆了一个卖鱼档。为了赚钱,他们和其他个体户展开了不择手段的竞争。后来在人们的热情帮助和引导下,终于使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经商致富和怎样做人的道理。

还有一部电影《黄山来的姑娘》。这部34年前的电影里就说着“现在就是要消除城乡差别”“以后农村也是高楼大厦”“大家就都不往北京跑了”,简直太超前了。

80年代,人们的脑子活了,都想做点儿买卖。1987年,《二子开店》上映。这是陈强、陈佩斯父子两人合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的第二集,第一集叫《父与子》,结尾就是儿子高考时太困睡着而没有考上大学, 这集自然接着第一集的结尾,由于高考没考上,只能自谋出路,二子和伙伴开了家小旅馆。还有1986年的《珍珍的发屋》,那个年代开发廊也相当挣钱。

看完《大渡河》,回家“大渡河”

80年代还有一系列的红军电影,比如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渡河》,里面第一次出现了蒋介石的形象。哈尔滨人秦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小学四年级的夏天,我们全校包场看《大渡河》。这是部相当经典的红军电影,拍的很真实。看完电影一出来就赶上下暴雨了,学校和文化宫离得挺远,大家排队手拉手趟着水回了学校,就跟‘大渡河’一样一样的!我同学说:‘这可真是看完《大渡河》,咱就真的大渡河了!’”

80年代的体育电影也十分风靡,1981年的《沙鸥》不能不看,电影讲述了文革之后,国家女排重组,艰难走向世界排坛的故事。

前半夜聚精会神,后半夜腾云驾雾

80年代后期,商业大繁荣。和80后喜欢在网吧“包宿”一样,那时候年轻的60后、70后爱上了“通宵电影”。哈尔滨70后赵先生回忆:“每天晚上连着放四五部电影,一直放到第二天四五点钟。电影连看三部以后,人就崩溃了,看到最后一部的时候,跟做梦一样一样的,还伴着旁边人的呼噜声,电影真不愧是‘梦工厂’,前半夜让你聚精会神,后半夜让你腾云驾雾。”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通宵电影’,第一部是《少爷的磨难》,我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中国最精彩的喜剧片,陈佩斯主演;第二部电影是《黄河大侠》,打斗场面相当激烈,第三部还是武打片《鹰爪铁布衫》,最后一部电影是《老井》,我严重怀疑这是电影院故意安排的,就是想让观众大半夜赶紧睡觉。放这部电影的时候,周围人全都坚持不住睡着了,就我一个人看得有滋有味儿,愣没睡着。”

《老井》是由吴天明导演,张艺谋和吕丽萍主演,讲的是陕北农村打井的故事。张艺谋还凭着这部电影成了“东京影帝”。赵先生说:“其实张艺谋最厉害的不是导戏,而是演戏!张艺谋自己当导演,永远也拍不出这么有生活气息的电影。”

看电影丢书包,“夜生活”相当丰富

80年代的中国人到底有多爱电影?赵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小时候看过一部叫《人生》的大片,1984年的,讲的是华侨回来了,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老华侨拿着玻璃瓶装的饮料喝,其实就是可乐,我馋啊,没见过,后来大了,最爱喝的饮料还是可乐。上高中的时候,我逃课看了一部中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叫《马可·波罗》,这部电影足足有四个小时,从中午12点看到下午4点多,那时候放电影中间还带休息上厕所的呢。这一下午过得才快呢,看完电影挺美的,我站起来就走,到学校才发现,书包丢了。第二天又逃课去看电影,我的书包在电影院办公室保管着呢,板板正正的,那时候的人淳朴,在电影院丢东西,都能找回来。”

哈尔滨人王先生也对本报记者说:“你都不敢想象,80年代,半夜还有好多人排队买第二天的电影票,半夜12点还在演电影,这是真事儿啊。那时候经常看完电影都是九十点钟了,从新闻电影院走回我家,按理说摸着黑,道也挺背的,我一个小孩不得害怕啊。但从电影院一出来,往我家这边走的人得有好几百,就跟一个连队似的。大家唠着嗑,拿着手电筒,有的人家连手电筒都没有,这在那个年代也属于家用电器啊!回家一看踩了一脚泥,‘夜生活’相当丰富。”

1989年,王朔的《顽主》上映,主演有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最淳朴的时代。五讲四美深入人心,人们思想单纯、心无杂念,人人都爱人民公仆,大街上秩序井然完全归功于每个人的组织纪律性极强,大家生产劳动积极性格外高涨,喊着口号一丝不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指标,争当爱岗标兵且工作原则性超强,走个后门就成了天大的事。像电影里刘美萍作为一个商店卖手绢的售货员遇到熟人,最高待遇也不过‘哎,你们买手绢吗?’”

电影与相声,80年代的绝配

80年代的流行艺术,除了电影就是相声。媒体人蒋先生对本报记者说:“相声净拿电影开涮。杨振华有段相声叫《下象棋》,其实讲的就是电影《追捕》。‘你走啊,你倒是走啊,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就融化在蓝天里,将将将……’”

1987年央视春晚上的相声《巧对影联》,更是把80年代的知名电影点了个遍:“伤逝”“情探”;“夜茫茫”“路漫漫”;“二度梅”“十五贯”;“三家巷”“五更寒”;“红楼梦”“白蛇传”;“宝莲灯”“桃花扇”;“车轮滚滚”“山道弯弯”;“梨园传奇”“哈里之战”;“兵临城下”“挺进中原”;“突破乌江”“智取华山”;“丹凤朝阳”“御马外传”;“佩剑将军”“家务法官”;“六斤县长”“八百罗汉”;“绿色钱包”“蓝色档案”;“红楼夜市”“金象奇案”;“火山禁地”“冰海沉船”;“飞向未来”“走向深渊”;“后补队员”“预备警官”;“城南旧事”“阿混新传”;“独立或死亡”“爱情与遗产”;“陌生的朋友”“神秘的旅伴”;“生活的颤音”“远山的呼唤”;“咱们的牛百岁”“快乐的单身汉”;“蓝光闪过之后”“今夜星光灿烂”;“珊瑚岛上的死光”“尼罗河上的惨案”;“大李、小李和老李”“儿子、孙子和种子”;“72家房客”“51号兵站”……

这段相声最后的包袱,蒋先生至今还记得:“寅次郎的故事,黄浦江的故事,水手长的故事,柳堡的故事,爱情的故事,拔哥的故事,这都是不该发生的故事!”“茶花姑娘,蜻蜒姑娘,上海姑娘,景颇姑娘,西子姑娘,金刚山的姑娘,端盘子的姑娘,不当演员的姑娘,这些全是嫁不出去的姑娘!” 本报记者 李子健